保持清醒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高铁上一位无坐女士“义正言辞”地驳斥一位女乘客,要求继续坐原来的座位。

从两人对话中得知,原来是女乘客七点钟上车后看有人在她的座位上睡觉便耐心等待,等对方睡醒离座时才坐回了自己的座位,对方回来后要求继续坐原来的座位,而女乘客表示,这是自己的座位,无座女士则驳斥说,大家的票都是一样的钱,我坐这个座位“很正常”,我就“出去吐口唾沫回来就被你拿着包占着,干什么呀呢?”甚至无座女士还上升到了地域攻击的高度,“看看这个地方的人都什么素质?”

事件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人的看法也都很理性:没有坐就站着,人家好心给你坐一会你倒成了那个反咬农夫的“蛇”,不能让“习以为常”成为“理所应当”。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无座女带偏,有人认为铁路部门不该卖无座票,或者无座票票价应该低于有座票,如果同价就要同权。

乍一听这种观点似乎很合理,也有不少人赞同。其实这就是一种盲从行为,在听到别人的观点时总是不加思考的追随。

其实铁路运输一直以来都是国内重要的运输方式,相比飞机和汽车,火车的票价要低不少,即使在高铁时代,火车的准点率高、出行方便、购买方式简单、乘坐环境好等特点依然让铁路出行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一直以来火车相比于汽车、飞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可以售卖无座票,而且票价一样,现在网路购票时在座票售空情况下,会发售部分无座票,当然也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急迫出行的特殊要求,在保证列车运载能力允许范围内,是比较人性化的政策。

当然,既然买了无座票就要预见可能出现的长期站立问题。以前在窗口购买长途票时,售票员都会反复和我确认:无座票能不能,能不能接受……售票员是为了提醒乘车人要评估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对于乘客来说,很多情况下购买无座票也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

二十年前火车运力不足,座位就那么多,尤其是节假日出行时绿皮车箱被挤得水泄不通,厕所里的空间都被利用起来了,座位底下经常会有小孩子躺着……

如今已经不会再出现当年那种火车到站后挤不上去的场景了,但某些时段的某些车次列车还是比较火爆的,尤其是假期或者早班、晚班的通勤列车,无座票也是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无可厚非!

当然,这一个事件的分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来讲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在网络上发言时不能想当然,要认真思考后才可以。

还有就是想告诫大家要注意辨识网络信息内容。

自媒体在网络上迅速发展以来,公众获取咨询的渠道更多,时效性更加快捷,但在几乎手持一部手机人人皆为“记者”的当下,一些看似“新闻”的视频却带有明显的“偏见”,违背了新闻“客观性”“公正性”的基本原则,不少貌似叙述事件经过的“标记”,实则带有误导性,作为看客的我们,应该具有一双甄别信息真假的火眼金睛,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人云亦云”的一句话,或者看似随意的、跟风一条评论很可能就成了助长“恶魔”的帮凶、打压良善的棍棒!

不具体说哪个事件了,公众似乎更喜欢悬疑的、带有煽动性的“新闻”,仿佛到处都是恶魔之手,某些个别单纯的事件被添油加醋的描绘成了某个行业的阴谋,其实可能就是一次意外或者一个不合规的动作。这当然是某些靠网络吃饭的人为了博取流量而做出的无底线的操作,他们要在没有“热点”的情况下制造“热点”。

被带节奏的样子很可悲,你以为发布的“正义”言论很多能成了别人的流量收益,人家要的就是你的“义愤填膺”,当你在为“某某”打抱不平时,可能“矛盾”的双方正坐在茶室计算着浏览量、评论数量、点赞个数……

眼睛是我们自己的,脑子也是我们自己的,时刻保持清醒,我们需要独立思考,网络需要理性声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