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下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谥号是指人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曾广泛通行于汉字文化圈。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秦始皇废除谥号,不知是他不希望后人后世评价他还是害怕后人后世评价他,总之是他废除了谥号这种做法。
其实,谥号这种做法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和有积极意义的,首先,人活着的时候是变化的,有可能变得更好,更优秀,有可能变得更坏,更愚蠢,所以在他去世之前,我们都不能完全的判断一个人,毕竟,有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人死之后才能够盖棺定论。其次,谥号往往是对社会地位相对高的人物的评价,这些人在世时,往往人们不敢也不能对他们进行评论和评价,去世以后,世人给他一个评价,这样他们在世时多多少少也会顾忌死后世人对他的评价而尽力做好一些,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此顾忌。
秦始皇的确是开创了历史的先例,统一了全中国,他很伟大,这与他多少代先辈的积累和努力也是分不开的,然而传万世至无穷的想法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这并不符合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