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刚刚才结束了一个两个小时的网络会议,然后现在再来和大家分享。目前的心情比较愉悦。也希望晚上的这个分享,不要太影响到大家的休息。
下午细细的看了《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育学的悖论》,前面两个小节是《整体的看世界》和《当瓦解事物时》。这两部分内容倒是不多,如果说比较核心的观念,就是谈到悖论的概念,还有和与离和背叛之间的两种文化或者两种结果的不同,以及分这种分离的观念的影响。最后,作者是鼓励大家要去接受“悖论的能力”,形成一种接受悖论的世界观,整体地来看世界。
百度百科的概念——
“悖论”:就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的两个对比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够自圆其说。
其实在这本书的这个理解里,我觉得这个悖论更偏向于“矛盾”、“辩证”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或者黑格尔的辩证法里面提到“对立统一”,矛盾就是对立的统一,一个事物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果我们把一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看成一个对立统一的话,就可以全面的去看这个事物,就不会产生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念。辩证观点来讲,就是认为事物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当我们能够联系地看、理解地看、有变动变化地去看,那么对于这个事物的了解肯定是更加的全面,也更加能看到它的整体。所以,当我们能够去把教与学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去进行理解教学了。
整体地看世界
帕尔默提到,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非此即彼的、一种把分离这种观念提到理智美德的高度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让我们受到很多很多的影响。
一件事情,如果不是A就是B,如果不是B就是A,那么它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或者说就像计算机的二进制码一样,只有“0”和“1”两种可能。通过“0”和“1”的不同组合就变成了很多很多的编码,很复杂的计算都是用这种二元逻辑来进行的。透过科学主义的这样一种探究,这种二元逻辑的确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就像我们所知道的机器人,那么机器人真的可以代替人吗?不管是伦理学还是社会学,我们通常得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人的思维方式远远复杂于二元思维,远远复杂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书上有一句话叫做——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尽管用于逻辑范围之外关乎“何以为人”这类老问题时,总是在误导和蒙哄我们,但是已经成为几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认知规范。
我们这个版本的这段翻译有点绕,另外一个版本说得更加清晰——
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科技领域赋予我们力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了生活的完整和奇妙。当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滥用到人类长期面对的非逻辑所能及的问题领域时,即使这种认知方式在误导和背叛我们,但它差不多在每个领域都成为了规范,这就使我们的问题更加复杂了。
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类事件超级复杂,怎么可以用一个二元逻辑就能搞定呢?所以人类事件不应该用这种简单的思维来束缚和理解啊!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不能仅仅的看他是好人是坏人一样,如果仅仅把人仅仅分为好人和坏人,那就是儿童的非常原始的非常简单单一观念。可是人是很复杂的,我们没有办法单一地就给人贴上一个标签,说他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我想,这就是帕尔默的一个核心观点。
所以,帕尔默借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的提出的观点——
与一个真命题相反的是一个假命题,而与一个深刻的真理相反的是另一个更深刻的真理。
他提出了——
在一定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的隔离世界,而是靠既此又彼地拥抱世界。
帕尔默又帮我们回顾了这本书前两章的那些教学的真理,然后他用悖论的形式表述出来——
从我30年的教育生涯中得到的认识就是,在每节新课开始以新手的感受去上课。
30年的教育生涯和新手,这就是一个悖论。
我那看不见的内在自我认同,只有同看得见的外在他者相遇时才能显现,从而被他人,甚至被我自己知晓。
所以,看不见和看得见的内外,也是一种悖论。
所有这些真理都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既是“此”又是“彼”,可能这样也可以那样。我自己也想到一个词,比如说我们对学生既要宽又要严,那么究竟是宽好还是严好?其实完全不能分离,宽与严都好,都是一种爱。要怎么样把宽和严统一起来呢?也就是我们要真正的把心靠到学生身上去,去爱学生,不管是宽还是严,不管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段,只要你的心在那里,那它都是对的,都是好的,都能够起到作用。我想,这也是宽与严的一种悖论。
书中一些教师会说——
难道你要我们从不做大学大学教授而去做心理医生吗?
想到这句话,我就想到之前给大家分享的,可能我们当老师的既要当老师也要当咨询师。这里其实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的。我们既有教知识的部分,同时我们也有从情感上和学生在一起的部分。就像帕尔默所说的——
我们的学生、我们和学生在一起,要把情感和理智视为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种既此又彼地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教学的全局。
当瓦解事物时
帕尔默主要提到了这种分离、瓦解是怎么来的。他说这是经过一种后天的训练而来的,其实我们天生是没有分离地看世界,只是在后天的这种训练里面会分离的看世界。
当然,他也没有完全否定区分地看世界的好处。在后天的训练中,在我们认识世界中区分当然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对世界做区分,我们也没有办法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说——
区分能力确实很重要,但是仅用于避免我们身陷困境的场合。
如果说这种区分会使我们身陷困境,那我们就不能再用区分的方式,而就要保持或者恢复接受悖论的能力。
他举到的关于我们人既要共处又要独处的这个悖论时需求。他说——
人的生存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那么我们就需要共处,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关系的话,我们就会枯萎和死亡。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人独处独处,作为自然的自我,也有自己有些内在的秘密,没有办法让别人知晓,如果只能在别人的地方去找生活的意义,我们自己没办法看见真正的自己,那我们也是很难生存的。
所以我们不能只有共处的生活,也不能只有独处的生活,我们的独处和动处形成一个悖论,两者都重要,两者都需要,我们不能把它分裂开来,否则我们就会深陷困境。
我觉得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是最容易让我们人陷入困境的,比如关于内向外向、关于温柔和坚硬这样一些相反相成的性格特征同样如此。其实人不可能仅仅有内向或仅有外向,而是我们会灵活地去看自己的内向和外向。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被框住,而是说我们是一个整体,内向也是我,外向也是我,怎样更好的和环境相处,怎么样更好地认识自己,只要我们这样柔和的流动的联系的去看我们整体,那就没有问题了。
帕尔默也举到了教育界一些关于分离的悖论,他说——
我们把头脑和心灵分离,其结果就是头脑不知如何去表现感情,而心灵也不知道如何去思考。
我们把理智和情感分离,其结果就是不讲情感的理智,将人间变得冷漠、疏远,而不讲理智的情感,使真理沦为任情发泄。
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其结果是理论常常与实践脱节,实践未受理论的指引
我们的理论其实也缺少了实践的支撑。
我们把教育学分离,其结果是教师只说不听,而学生只听不说。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悖论式的思维,这里就最接近一种辩证的思维——就是我在一开始讲到的关于联系的发展的流动的整体的来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帕尔默讲到,
悖论式的思维需要我们有相反相成的世界观,如此我们才能够清晰而整体的看世界。相比非此即彼的思维中的简单世界,那不过是一种暮气沉沉的简单世界。现实事件是错综复杂而且扑朔迷离的,因此当我们整体的看事件时,我们将使世界、学生和自己散发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小结
这两节核心就是讲到我们要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把我们面对一切事物看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话,我们才可以比较完整的去看这个世界,才不会陷入一种困境。这种辩证统一的看世界,而且把现实出现的一些现象都能够拿在一起来理解的话,那么我们看世界、看见他人就会要完整圆满很多。接下来,后面帕尔默就会讲到关于教育学之间的悖论如何处置呢,我们就再请后面的伙伴继续分享了。
谢谢大家聆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