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镇工作面临着一道看似矛盾却必须破解的"二元难题":既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又要守好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一些乡镇在追求经济增长时忽视生态保护,而另一些则因过度强调环保错失发展机遇。如何找到区域协调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成为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时代课题。乡镇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必须立足实际、创新思路,走出一条绿色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规划引领,绘制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一张图"。科学规划是破解二元难题的首要前提。当前乡镇发展普遍存在规划短视、各自为政的问题,亟需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一是强化区域协同,打破行政壁垒,与周边乡镇共同编制流域保护、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二是突出生态优先,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为生态留足空间;三是注重特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确定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浙江安吉县"县域大景区"规划将全县15个乡镇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布局,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实现了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值得借鉴。
产业转型,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产业选择决定发展质量。传统乡镇经济依赖资源消耗型产业,必须加快向绿色产业转型: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有机种植、循环养殖等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培育生态工业,建设环保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低污染产业;三是壮大生态服务业,开发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新业态。贵州赤水市依托丹霞地貌发展生态旅游,带动12个乡镇20万群众增收,证明"好生态"完全可以变成"好产业"。关键在于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设施共享,构建区域联动的"绿色基建"网络。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硬件支撑。乡镇应重点推进三类设施建设:一是环保设施区域共享,建设跨乡镇的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交通设施绿色联通,发展新能源公交、建设绿道系统,减少碳排放;三是数字设施共建共用,搭建区域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信息共享。江苏吴江区联合周边乡镇共建太浦河生态廊道,统一建设水环境治理设施,水质显著改善,展现了区域协作的生态效益。
机制创新,建立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制度。长效发展需要制度保障。乡镇层面可探索四项创新机制:一是生态补偿机制,让生态保护地区获得合理补偿;二是联合执法机制,跨区域开展环保执法;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增加生态指标权重;四是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环境监督员制度。福建南平市推行"生态银行"模式,将分散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整合提升、市场化运作,既保护了生态,又盘活了资源,为乡镇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范本。
区域协调不是简单的平均发展,生态保护也不是停滞不前的守成。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新阶段,乡镇干部要以更大的智慧和担当,探索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路径,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实现区域协调与生态保护的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