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而有一种人,他故步自封,性格孤僻,想方设法把自己与外界隔开。他就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中的人物:别里科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套中人》,篇幅不长,却用简洁的语言,把一个性格孤僻的小人物和他的悲哀,描写的淋漓尽致。
书中主人公别里科夫,从事着为人师表的工作,却与现实格格不入,拒绝接受新事物。
平时他把雨伞用套子包好,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羊角做的盒子里;他拿出铅笔刀来削铅笔的时候,他的铅笔刀也是放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的那张脸总是躲在竖起的衣领里。
不仅如此,即使是艳阳天,他也要雨伞、雨衣、雨鞋全副武 装。
看到这些描述,一个故步自封的小人物形象跃然出现在面前。说是一个人,一具冷冷的会行动的影子。
他经常说一句话:“但愿不会出什么乱子。”
别里科夫口中的“乱子”应该不是打架斗殴一类事件,他怕的是某一天,他像一潭死水似的生活,突然被莫名其妙飞来的石子打破平静。
因为他的格格不入,没有人喜欢他。他是学校和同事中间的一个阴影。他想用他的信 仰为准则,在精神层面左右他人,用自己的行为衡量他人的行为。而他,也确实在特定的时间,在十五年内成功控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比如:在特定的节日,不敢听戏,不敢当他的面吃肉。
如同他时刻要改变别人,别人也试图想改变他,校长太太就是其中一个。
校长太太看到一直形单影只的别里科夫,试图把一位教员性格开朗的妹妹介绍给她。假如促成好事,或许妹妹开朗的性格能影响到别里科夫,让他融入到正常的群体之中。
无奈,好事多磨。一次别里科夫看到了女孩和她的哥哥一起骑自行车,让他大跌眼镜。女孩子怎么可以骑自行车呢?太可怕了。
怪诞的理论,让他失掉了缘分,这个人表现的所有一切,都显现出了一种难熬的、难忍的,而且经常的心意是一心要把自己蒙在一层外壳里,一心要把自己装在一个套子里。
最后,别里科夫在他小小的帐子里解脱了。因为解脱,脸上带着少有的轻松,因为他不再害怕,不用再蜷缩在壳子里。作者写道:“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瞧!这个“套中人”死了,反而倒有神采了!作者接着指出:原来他“仿佛是暗自庆幸自己终于装进了一个套子里,从此再也不必出来了,是啊!他的理想实现了”。这是何等辛辣的讽刺!
他在躲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敢面对阳光,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归根结底,他逃避的是现实,是变革。
契科夫擅长描写批判现实主义。他笔下的别里科夫,则代表了当时的发表言论者。每天战战兢兢,活在恐慌里,害怕出现新东西,从而动摇自己的地位。
事实证明,一切不合理的东西,终究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别里科夫的解脱,是在暗示所有人的解脱。
就文章标题而言,我们何曾不是套中人呢?
在现实中,众人呈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形象越来越千篇一律。面带微笑,彬彬有礼,尽情展示自己的涵养。这难道不是一种套子吗?
我们有时追求安逸的生活,做事畏首畏尾,这是不是也是套子的一种?
总之,不管是怎样的生活,只要是兴致所至,就是你需要的最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