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这样的思想漩涡:
我性格耿直,从不在背后说三道四,人前人后一个样;他满嘴牢骚,不是这个差劲,就是那个混蛋,当事人一来又一副“好好人”的嘴脸。为什么他的人缘看起来还比我好?
我与人为善,谁让帮忙都不会拒绝,尽心尽力帮人办事;他别说帮人干活了,甚至有些颐指气使,老指挥别人干这干那。为什么部门打分时候,我的分数还没他高?
我从不占别人便宜,该掏钱的时候没一秒犹豫就掏出来了,还会把好吃的、好用的与大家分享;他自私小气,钱包捂得风都吹不进去,还时不时用“不请我**就是小气”的流氓观点来吃人家用人家的。为什么还有人约他出去吃饭,却不约我?
我每篇文章都写的这么用心,群发前改了再改,有思索有分享;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标题党,无思想无内容,随随便便几张P的严重变形的自拍、几句碎片化的鸡汤都能凑数。为什么看我文章的不多,转发他消息的不少?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我这么好,他那么不好,为什么感觉还不如他?
一旦进入这个思想漩涡,很容易就会收获“沮丧、抱怨、别人都对不起我”的心态,进而感慨“世态炎凉、怀才不遇”。
要怎么办?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梁惠王也向孟子问过这样的问题:“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怎么回答的呢?
孟子先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暗讽梁惠王只是“自我陶碎”,继而提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声明要施行“仁政”。
答案就是这么明了: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他也没你说的那么差,你要给人真正需要的,人们才会觉得你好,你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强。
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自我感觉良好,随便给路边乞丐一块钱就可能感动自己,拍别人一砖头也是为替天行道,几乎没人认为自己是坏人,自己干的事情一定也是好事了;至于别人嘛,总是那么多缺点,不如自己那么善良。
人在付出后多半会要求回报,我给你做了这么多,你起码要给个回应,新闻里常见这样极端的例子:某男青年热烈追求某女青年,每天给女青年写诗、唱歌,常年如此,女青年却不为所动,男青年怒斥女青年无情无义后将其杀害。其实女青年根本不喜欢诗,也不喜欢听歌,男青年的“付出”是女青年的噩梦。
收敛一些自己的付出,就没那么多的委屈;多听听别人的诉求,才能知道真正的需求;减少些当“老好人”的时间,个性才会得到张扬,人气也会逐渐增长。
被辜负的事情一直会有,怀才不遇也一直会有,但是作为一个用心的人,实在不该再这么委屈、这么计较,真遇到渣人远离就是了,大好的光阴用在自我修养和探索需求上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