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描绘了女主人公松子一生的悲惨命运,她拥有漂亮的外表,却活得非常自卑,这一切都由于在原生的家庭中,爸爸更喜欢弟弟和妹妹,对她根本就没有过关注,于是她为了讨好爸爸,在18岁成人礼上做出鬼脸的样子,终于赢得了爸爸对她露出的笑容,而她却不知道,这个笑容并不是父亲对女儿的爱,而是纯属滑稽的笑话罢了。
即便这样,也让松子内心得到些许温暖,于是她每次都用自己当小丑拌鬼脸的方式来寻求爸爸的关注,只为赢得爸爸的一个笑容。
一直到参加工作,再到谈男朋友,当情妇......她善待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当然也把命运寄托在每一个人身上,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爱和关注,她太害怕冷漠和失去了。
于是她习惯性地刻意去讨好身边的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首先考虑别人的感受,而这样一个老好人,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尊重,每个人都嫌弃她,攻击她,甚至殴打她,最后离开她。
终于有一天,松子再也不相信爱,也不再去爱别人。她独自远走,孑然一身过着隐居封闭的生活,自暴自弃成为又脏又臭的老太婆,最后被一群社会青年乱棍打死在河边,悲哀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多么渴望最后的剧情是松子能为自己活一次,但是没有,也正是因为剧情没有转折,才更暴露出现实,现实中的心理证明:一个从小缺爱的孩子,会用一生去寻找爱,而往往容易忘记了爱自己,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学会爱自己!
松子就是这样的例子,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自我的人,她没有主见,她讨好别人,她围绕别人的感觉转,心理学上把这类人的自我归结为“假自我”,假自我的人都是围绕他人的感觉而构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他们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对别人的需求和情绪非常敏感,宁愿牺牲自己去满足他人。而真自我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心理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他们的生命真实而丰富,更容易拥有酣畅淋漓的人生。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就开始构建的。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寻抚养着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让孩子围绕自己的意志,那么孩子很容易养成乖巧懂事的模样,这个模样是家长眼中的“你”,而不是真实的自己,这个孩子的自我就是假自我;反之,家长的抚养方式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孩子就会保留自己的本性,拥有自己的真实自我,过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无一例外,假自我的人身心是分离的,他们的身体哪怕不情愿去做某件事情,哪怕有些事情明明让自己产生不好的情绪开始攻击自己的身体,可是为了情面,而不得罪别人,而答应别人的要求。
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这是非常悲哀的!
那假自我的人就没有自我了吗?如果有,他们的自我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他被压在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阿Q这个人物就是一个身心分离的人,身心分离的人善于隐藏真正的自我,别人欺负他,他表现出的假自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内心深处的真自我却是非常痛苦的,为了保护自己的真自我,他会对真自我进行安慰:这是我儿子找打老子,这会使他的真自我稍微好受一些。
所以假自我的人被逼无奈会寻求一些自我安慰的方式或言论(鸡汤)来保护自己的真自我,假自我严重的人,会寻求为真自我留一块纯净空间,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鄙俗的身体。然而,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因为得不到身体的滋养,会趋向虚幻。
这是因为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
宋明理学中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典型的活在纯精神世界的思想,人欲即身体,身体的本能包括自恋,性和攻击性,天理即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彻底否认人欲,也就是彻底否认身体,没有身体做支持,所谓的天理,就变得越来越玄幻。当你摒弃了你的人欲,远离了你的身体,你的身体就可能会被其他人所控制,于是身体沦为了别人的奴隶。
而拥有真自我,必然会尊重身体,就必然会重视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些生命动力,它们真实、丰富、复杂。活出真自我,意味着活出内在的野性,本能,活出物欲,性欲和攻击欲。而按这些自我意志做出的选择,人生才是自由的。
王阳明最初也是忠实于理学的,后面提出心学的理论,即身心合一,他之所以能做到知行合一,是因为他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他的身心合一,他的意识和潜意识合一。那是不是要我们无条件满足自己的人欲呢?当然不是,如果没有界限地表达自己的人欲,那就不叫“真自我”了,反而叫“自大,狂妄”了,自大和狂妄是会伤及他人的,而且经常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大学者王阳明早就提出了“知行合一,至良知”,这个“至良知”就给人欲划了一个很好的界限!
武志红老师说身体比心灵更诚实,身体能第一时间告诉我们答案,反而思想经常摇摆不定地纠结。现实中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不能做自己,不能施展自己的真自我,不妨让我们今后遇到每一件事都先尊重身体的选择,再结合“至良知”的思维,让我们真正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