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走过荷兰南部有张婴孩般笑脸的“婴孩堤”(Kinderdijk),那是一片处在水平面下两层楼多、好几里见方的低洼田野。这地名的来由要从水讲起。荷兰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围海造田,如今20%的国土都在海平面以下,50%的土地海拔不超过一米,水是国家的风景,更是国家的心腹大患,并随着河床因淤泥抬高而日益严重。1421年11月18日,北海几天暴风雨,荷兰的堤坝好几处决口,有两千至一万居民被洪水夺走了生命,有的地方的洪水几十年后才开始退去。近代1953年1月31日,北海再次呈现大风暴,导致荷兰多处堤坝决口,将近两千个生命又消失在洪水之中。据说在1421年的洪水中,风暴停止后人们在水里发现一个婴孩,因为婴孩的摇篮中有一只保命自救的猫不停跳动着保持摇篮的平衡,没有进水而存活下来了,于是有了“婴孩堤”这个地名。
1421年的大水后,婴孩堤人开始筑造堤坝和排水系统,1740年开始按上风车帮助排水。荷兰最早的风车记载在12世纪就出现了,在18世纪中叶后的100多年里,荷兰开始大规模安装风车,到了19世纪中叶整个荷兰约有9,000座风车,是数目最多的时代——那时荷兰有约3百零5万人口,平均每340人一架风车;现在荷兰人口是1千7百万。
在早期应对水患中,荷兰各地的贵族领地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摩擦不断,纷争甚至嫉妒层出不穷,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水涝。为此,管辖荷兰的佛罗斯伯爵五世(Count Floris V,1254 - 1296,死于政治争斗)下令建立了水利管理局,并规定它的成员必须民主产生。这早在13世纪建立的洪水控制机构,一直延续到现在,奠定了现代荷兰的民主制度。要是中国古代也有强大的贵族势力,和一位远见卓识的君王,或许我们民族的民主基因也会多一些。
我们看到的风车房是圆的,据说八角型的应该更常见。风车都有着四片扇叶,每分钟可以排水47-55立方米(也即47-55吨)。如果我们仔细看,会发现每座风车的轴都微微上翘,使得叶片的旋转平面也微微上翘。这并不是为了好看,平原的风因为地面的障碍物,底部的气流流动慢,所以水平的空气流动所形成的风是向下倾斜一个角度吹的。现代的精密科技能定量地证实这一点。当初的荷兰人能根据直觉和经验认识到这一点,真是优秀的工程师。
风车房的内部结构有点像中国的塔,尤其是楼梯部分。车房可以有6-7层高,最顶上那层可以根据风向360度随意旋转,上面是茅草做的屋顶,屋盖底层是很厚的木料做的,这样风车刹车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就不会点燃屋顶的茅草。刹车是必不可少的,风太大时还必须把风车关了,以免运转过速烧毁风车。
风车房里住着操作风车的全家。底层是排水机械运转的机房,第二层是起居吃饭的地方,也作父母和婴儿的睡房,上面第3层是大孩子们住。过去因为婴儿存活率低,和对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天主教的禁止节育的信仰,这里的人家生10-12个孩子是很常见的,这样风车房就显得非常拥挤了。在荷兰严寒的冬天里,第二、三层有取暖,烟囱把烟排在第四层,在那里被废物化宝用来做烟熏鱼。这烟熏还有一个意外的好处,它维持了风车房内部木质的干燥,从而延长了车房和风车的寿命。再往上就是4-5吨重的风车和传动部件了。风车齿轮都是橡木制的,因为橡木不仅坚硬耐磨,还有自润滑作用。经过历代工匠的不断摸索改进,木制的齿轮运转起来几乎听不到声响,堪称一绝。
为了养活自己,住在风车房里的一家十几口人必须捕鱼,养畜,种菜。不过当风车开动的时候,流动的水使得捕鱼变得很容易,只要把网张在水车的进水口就可以了。即使这样,食物仍然很匮乏,所以那时的北欧人个头很矮,不像现在,因此这些当年的风车房的门框都做得很低。
夏天风车休息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水面的蒸发和植物吸收远大于风车的排水量。这是维修保养风车的季节。风车不用时,叶片的位置有个约定成俗的摆法,分别用来表示“暂停”(垂直+水平),“长休”(45度),“喜庆”(从暂停位置顺时针移动10-20度),或“哀悼”(逆时针移动10-20度)。婚礼的时候风车的叶片上还会加上许多装饰,比如花边花环,彩带和亮闪的饰品,剪成心形或字符的彩旗,等等。至于乡村集市狂欢节时,就打扮得更是花里花俏,熙熙攘攘,也就不那么宁静和浪漫了。
今天的婴孩堤还站立着270多年前建造的20座风车中的19座,居民们可以申请免费住在那些古老的不御风寒的风车房里,前提是承诺保证风车的正常运转,每天依照风速启动或停转。不时还有事故发生而有人殉职在这古老的岗位上。我们参观的那座风车,一早就见父亲和15、6岁的儿子两个在准备启动风车(晚上大概全家休息,风车停转),把四片风扇叶上的卷起的帆打开,固定好,然后松开风车的刹车闸,风车就转动起来了,虽然那天感觉不到什么风,看上去风车的效率挺高的。
在婴孩堤我还见到了有名的荷兰木屐(Klompen),那硕大无比的木屐,足有我脚上的鞋子的两只那么长,游人花点小钱可以穿着摆个样子照相。我在风车边上试了一双,那木屐虽然硕大,但木料很轻,穿着并不觉得有很笨重的感觉。荷兰的木屐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低端人口”买不起鞋,就利用木头做成木屐,当雨鞋,或干活时用来防止脚被鱼钩之类的尖锐杂物刺伤。木屐是用一整块木头雕空做成的,考究一点的上面还会加上皮革和精美的图案,一个熟练的现代工人一天可以做两双木屐。为防止木头开裂,加工时木头是湿的,做完后要风干3个星期。在荷兰的传统里,年轻的男子会准备一双崭新的木屐送给情人做为订婚的礼物。木屐还被荷兰传统舞蹈中的舞者用来轻点地板,给舞蹈打拍伴奏。
婴孩堤如今是世界科教文化组织认证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些当年为了辛苦生存所建的和大自然搏斗抗争的风车,不仅抗水,还在水绿的平原上织成一道让游人们赞美的独特风景。今天,我跋涉一生的历程,走过许多的岁月,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来感受这里的美丽风光。在婴孩堤人走过的风风雨雨里,我感念我们大大小小的相似的幸运和不幸,一样执着的追逐和梦想。我们的故事虽然不同,我们的道路交汇在一起,聚成同一条生命的河流和旅途,我们和所爱的人走在这路途上,一起努力地经营,渐渐地远去……,“虽已朦胧的星辰,阻挡不了我的行程……,满怀痴情追求我的梦想,三百六十五日年年的度过,过一日行一程……越过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里路呦,从少年到白头……”(《三百六十五里路》)
平素的我,喜欢“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样的境地,但今天,在这古老婴孩堤的土地上,我感念我们殊途同归的长路,在我们各自的脚下,行一程,少一程……
明天游船将驶过“荷兰莱茵”河段,进入德国境内的“下莱茵河”。
M.D. 2018-07-23,08-16 初稿;增删停笔于12-17
我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