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尹建莉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另一篇: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这一篇讲了九个故事,都是关于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生活学习的,乍一看都很极端,觉得那样的父母很过分。可是细细回想一下,故事中的许多场景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
男孩小四的妈妈是个文盲,很少和人说话,每天只是买菜做饭,但非常宠她。自从小四长大,开始谈婚论嫁,妈妈一下子变得非常强势。先是不同意小四自己谈的对象,小四不听他的就喝药上吊,威胁他。后来小四终于妥协,和妈妈相中的女孩结婚,但他妈妈对媳妇很快由爱的要命,变成恨的要命。
不但挑拨小四夫妻关系,还常常找各种借口把小四扣在自己这里,不让他回家。或是赖在儿子儿媳家里不走,没床就和儿子儿媳挤在一起睡。终于逼得小四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
这样的情况,现在已经不多见,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家长都能明白,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可是像这种令人窒息的亲子关系至今仍然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只是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我的大女儿今年12岁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粘着我,依赖我。最近居然表现出有点烦我,在门上贴着闲人免进的牌子,规定我进屋要敲门。开始写日记写小说,有许多小秘密,喜欢关着门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什么事。由于疫情不能出去,她会关着门和同学,好朋友打电话。
我的小麻烦突然不麻烦我了,我居然感到很失落,而更多的是担心。担心她做什么错事坏事,担心她被网络带坏,担心她被同学朋友欺骗伤害……我的担心那么多她却不领情,还觉得我啰嗦,管的多!
以前我觉得孩子离不开我,现在我都怀疑自己离不开她了!今天读的这篇文章,也举了一个和我的情况相近的例子。我才看出我的越界。可能我对孩子事无巨细的极度关心,给孩子的感受是不被尊重和信任。
想想看,我们有没有一边事无巨细的包办孩子的事,一边又抱怨孩子的无能呢!
为人父母应当明白,父母之爱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就是说希望孩子能够离开自己,能够独立。
文中引用了一个署名“一个绝望的人”的一封信,我在我这里摘录如下:
“从小到大,无论什么事你总是冲在我前面,那些我应该自己去做,或者我应该学着去做的事情,你全部包办了,却又总是挑剔我,说我自理能力差,甚至在别人面前说我这个做不好那个不会干,这导致我做什么都没自信,结果确实是什么也做不好,于是你更有理由冲在我前面。你一直用这样极其残忍甚至残酷的方式对待我,我怎么可能不自卑?怎么可能有自理能力?怎么能学会和别人打交道?你为什么老是要冲在我前面?后果只有两种。要么,我终于有一天不堪忍受,自杀了。要么,将来你老了,先我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不会烧饭,不会自己买衣服,不会和人打交道,不会保护自己……最后悲惨的死去。总之,你是在往绝路上赶我!”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了这封信,我才深刻地意识到作为父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真的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成长的空间,而不应该一意孤行的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间,孩子不是宠物,他终将要长大,离开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将来遇到的所有问题,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解决,他需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父母也做不了一辈子的保护伞。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啃老的现象。年轻人大学毕业不去找工作,或是结了婚,还事事依赖父母。经济上不独立,心理上也离不开父母。批评的矛头总是指向年轻人,说他们啃老是出于懒惰不思进取。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否过多的包办?是否缺少给他们锻炼和实践的机会,缺少锻炼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呢?这难道不是更本质的原因。
文中对爱包办的父母给了一些建议,建议过度干扰孩子生活的父母。除了梳理相关意识,还有一个重要的办法是应该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而不要把自己变成: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苦兮兮的父母。这也会让孩子难过和歉疚,对他的成长和幸福并没有好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活得幸福快乐,孩子才能真正学到幸福快乐的能力。
我觉得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向优秀父母学习请教,多了解优秀人物成长故事,从中分析学习,并在孩子的生活成长中去实践,调整!
而作为已成年子女,要如何避免父母对自己的过度包办呢?文中也给出了一建议,那就是参加工作后就尽量独立生活,成家后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对父母心存依赖。不要被孝不孝顺的绳索捆住,坚决的拒绝父母跨界。但要注意是温和的抵抗,和父母好好的沟通。
如果无法沟通就一笑了之,说句“妈妈你说得对,我知道啦!”然后让妈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自己该怎样干还怎样干,坚持非暴力抵抗。
爱包办的父母最初遇到孩子的“独立战争”时会悲伤和难以接受,但从长期来看,肯定是欣慰的,毕竟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幸福。如果他们看到,你离开他们也过的不错,就会慢慢的适应这种变化。并且理解父母之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这个道理。
愿我们都能培养出独立幸福的孩子,也成为让父母放心的孩子!
今天自己的文字比较多,也加进了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法。还是摘录了一些原文,因为太喜欢了,自己又写不出更好的。
如果你点开读了我的这篇文章,有不同想法和建议,欢迎留言和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