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营销的理解,就是四个字:传递价值。
如果拓展一下,就是:将价值,通过合适的渠道、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
企业做营销,要么获取关注,要么建设品牌,要么抢占市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赚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把价值卖给客户。
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成本相对较低、效率相对较高的营销方式,是做互联网广告。
竞价,大概是互联网广告中的适用性最广的。
广告,就是圈人
各种广告,都是在圈人,只不过圈人的方式不同。
投公交广告,是圈线路上、运行时段内看到或坐公交的人;
投高炮广告,是圈能看到、看清、看懂这个高炮广告的人;
投电视广告,是圈广告播放时段内,正在看这个频道的人;
投网站、APP广告,是圈可能会浏览网站、使用APP的人。
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受众,能圈到不同的人。
如本文开头所说,营销,是要将价值,通过合适的渠道、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
因为渠道受众不同、企业提供的价值不同,想要高效、有效的营销,就要选取合适的渠道。
投公交、高炮,要考虑覆盖的商圈、小区、道路是否有潜在客户;投电视、网站,要考虑观众、访客的属性是否和用户画像相符。
越是面向大众的产品、越是需要树立品牌品牌的产品,去投公交、电视广告越合适,因为可能看到广告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用户,都给品牌加了一个价值分。
当然,这个价值分,可以是负的。
各种渠道的受众复杂,而很多企业的产品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合适的渠道太少、成本太高。
不过还好,我们有竞价。
表面上是投的词,其实是圈的人
竞价,是通过搜索词的方式来圈人。
与其他大部分广告的被动场景不同,搜索是一个主动满足需求的场景。
比如信息流,用户在使用信息流工具时,主要需求是获取资讯、消磨时间,其他的需求是隐藏的、模糊的。当看到感兴趣的内容时,需求被动激发。
其他的广告,比如贴片、插屏、弹窗、中插,也是被动激发需求,但因为“强行插入,打断浏览”,导致体验变差。
搜索则是主动的。当用户有需求时,主动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信息,满足需求。
只要竞价的创意命中了用户的某个需求点,用户就会主动点击、并主动浏览推广物料,希望这个网页/APP等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竞价就是通过投放针对搜索需求的广告,来圈定有需求的人。
相较于其他的广告形式,搜索产生的需求是比较明确的,竞价圈到的人也是比较精准的。
另外,不是每个人都会去浏览信息流APP、登录视频网站,但几乎每个人都用过搜索引擎,去搜索各种各样的词语,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
因此,我认为,竞价,大概是互联网广告中的适用性最广的。大部分的企业,都可以在搜索引擎上找到自己的潜在客户。
竞价,就是找一群“乌合之众”
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是一群心理上有着共通点的人。
如果把各类生理、心理需求看做“心理”,那么具有某类共通需求的一群人,也可以称为“乌合之众”——不甚严谨,但无伤大雅。
那么,对于竞价来说,某类搜索词的背后,就是一群有着共通需求的“乌合之众”。
就如勒庞原书名是《The Crowd》,这里的“乌合之众”也并无贬义,只是借用《The Crowd》的中文译名。
乌合之众的心理具有本能优先、互相传染、易受暗示、缺乏理性的共通点。
有共通搜索需求的一群人,或多或少也具有上述共通点,且行为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比如,搜索汽车的人,有的喜欢日系,有的喜欢德系。喜欢日系的人里面,有的喜欢马自达,有的独爱斯巴鲁。
无论哪种人,都有相当一部分容易被身边人传染、被商家暗示,做出缺乏理性的行为,比如将“车皮薄=不安全”作为自己喜欢/厌恶品牌的优点/缺点。
比如,搜索婚拍的人,有的想去云南三亚,有的想去巴厘马代。想去三亚的,可能是真的喜欢三亚,可能是因为闺蜜都去三亚,也可能是因为三亚比马代便宜。
无论哪种人,都有相当一部分容易被身边人传染、被商家暗示,做出缺乏理性的行为,比如挑选几十上百张照片做成相框、相册,然后扔到家里吃灰。
当上述“乌合之众”使用搜索引擎,来满足其对汽车、婚拍的需求时,竞价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能够满足的需求,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推广物料,完成对“乌合之众”的筛选、影响、暗示,最终转化。
假设,我是专做三亚婚拍的,面对“婚纱摄影、三亚婚纱摄影、马尔代夫婚纱摄影”三个搜索词,进行竞价投放的转化效率,应该是:三亚婚纱摄影>婚纱摄影>马尔代夫婚纱摄影。
这个转化效率的差异,不是因为搜索词的不同引起的,而是因为搜索词背后的人,他们的需求不同引起的。
假设,搜索婚纱摄影的人,全部都是想去三亚拍婚纱照的,那么,上述3个词的转化效率,就是:三亚婚纱摄影=婚纱摄影>马尔代夫婚纱摄影。
不同的搜索词,背后是不同的需求,对应着不同的“乌合之众”。
那么,投放不同的搜索词,就能找到不同的“乌合之众”。
竞价,就是通过针对不同的搜索词投放广告,来圈定不同需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