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记得杨绛《走在人生边上》的一段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默默做自己,不被期待,如此甚好。
打小,我就是一个生性活泼喜欢赶场子,好插嘴、爱热闹的人。如此性格实在是没办法找出一丁点儿内涵。我觉得自己像个野鸭子,成长过程里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人期待我能创造出来“奇迹”。不懂事的童年,散发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我把回忆种在那里,如今翻新旧土,往事历历在目。
不被关注所以渴望称为焦点,不被看好,所以才会有极大的兴趣去努力给别人看。我所作的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很好”,只是要改变“你眼中的我的形象”,比起寻找价值,我更是追求一份存在感,我甚至觉得“你的眼里应该有我的存在”。至少在上大学为止,我的心态是这样子的。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以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价值,我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合适的定位,以为,大家都喜欢我,看好我,关注我,就是的成功的,幸福的。出于此目标,我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我不是为着自己而前进的,是为了那些“应该关注我而没有给予我关注的人”。
时间会沉淀心灵,没有了小时候的莽撞和乐观,我把记忆从乡村移植到县城。这时的我,有些沉默寡言、不喜言笑,把所有不顺心的事情埋藏于心或记录于笺。我像是被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习惯孤独、黑暗一点的地方,好像唯有如此我才能吮吸忧伤借此发力。孤独是孤独者的栖所,黑暗是思想力的丹炉。我就为着这点追求而此般“囚禁”着。这种状态从高中持续到大学再到研究生阶段,我的心智在一点点成熟,我的言行也更加符合一切成熟者该有的形象。虽然还是不喜张狂,但我不认为自己是愚钝的沉默寡言者,我会笑称自己是在“韬光养晦,以期厚积薄发”。书让我变得沉静了些,让我开始懂得放低自己,关注内心。没有谁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你应该感恩那些愿意关注你的人,而不是抱怨于那些不在乎你的人。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一样的使命——生而忙碌,生而为死。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何必把你自己的人生嵌入别人的生活,如此这般折磨自己呢?是否被关注没那么重要。若你足够成熟,你应该知道自己最该在乎的是什么。当然,你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就得有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得失,来决定你今天的情绪。痛定思痛,我向过去的那个自己告别,我将把心放在自己能够触摸的位置,我不需要任何人来定义我的生活。
冷静的看待这个世界,我开始为着自己的兴趣、自己的需要去追求一些东西,不在乎虚荣,不在乎成败。不被关注,如此甚好。只愿生活里,有静,有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