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0日 作业03
《这辈子只能这样吗》
R 阅读原文
我们的文化对天赋的重视,似乎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如果我们缺乏天赋异禀,就有借囗可以不必努力,退居旁观者的地位。但是,其实你可以不断寻找更多活动来发展自己的才能。你可以拿起吉他,或是通过艺术、音乐、文学、建筑或园艺,增进你的美学思维和经历。你甚至可以动手写小说,没出版也不重要。
你可以召集自己的街坊邻居,请大家创作剧本,然后让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你可以画画或写诗,或拯救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要抱着只做大事的心态,凡事只要全力以赴就对了,因为最大的乐趣来自于你投入的过程,每个当下都能近其在中,这就是最好的结果。除了你自己没人可以做到。
由你开始某件事,然后蔚为风潮,这种感觉不是很棒吗?
I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自行完成)
A1 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小提示:可以给出自己找借口而自己不采取行动的反例;或是主动寻找活动来发展自己才能的正例)
A2 规划下一步行动(小提示:在你当下的生活中,你为哪些事情找了借口?针对这些事情,是要如何主动找寻活动来发展自己?)
I:
不努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对这件事情没有天赋。
这个思维背后的逻辑是:我对这件事情没有天赋,意味着我不能做到很优异,很高的水平,做到万一挑一。达不到优异的水平,还不如不在这件事情上努力。换句话说,我所投入做的事情,必须要达到优异的水平。
这像极了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提到的现代人的一个病症——“不优秀,不配活”。
从某一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进取而高效的思维方式。就像内心有根鞭子,不断鞭策你成长为某一领域万里挑一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提前排除掉能力不可及的领域,将时间和精力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一策略可以有效避免精力分散,在特定领域快速精进和成长。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一思维方式会让你的视线太过于聚焦,而错失享受其他乐趣的机会。人生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做到万里挑一绝对优秀,很多事情我们可以当做兴趣来培养,当我们投入的时候,享受其中的乐趣,获得一定的成长足以。比如审美,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优秀的美学大师、设计师,但我们可以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尝试创作等形式接近美感受美,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的审美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就像这个社会呼吁T型人才一样,如果只是专注在T的那一竖上,你可能很专业很深入,但你会错过T的那一横带给你的广度。攀登高山,你可以享受胜者制高点的成就感;可是如果不横跨海洋和平原,你不会看到别样的美丽风景,这同样也是人生不可错过的乐趣。
A1:
去年,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诗歌在线学习班,课上由一些现代诗人鉴赏、点评当代诗歌,另外会布置写诗的作业。
我只完成了一次作业之后就再没有继续做了,是因为发现比起班上其他会写诗的同学,我写的诗太干瘪,内容也很平淡,品不出诗意。当时我安慰自己,可能我是一个比较欠缺诗意的人吧,可能在这方面没有天赋。于是我放弃了继续提交诗歌作业,在课上也不再那么活跃了。
按照书中的这个观点,我用“缺乏天赋”这个借口放弃了努力,也失去了享受写诗乐趣、提升对诗歌敏感度和诗意的机会。可以当作兴趣来培养的事情,心态上我却当成了“做大事”。
A2:
我一直非常想通过输出来帮助自己成长,但并没有太多实践。究其原因,会发现自己很多时候的输出并没有达到心中想要的标准,不管是文字还是演讲,都不够“优秀”。这让我觉得很没有成就感,甚至有受挫感。
书中的观点给了我一些启发。我把输出当成了太大的事情,而忽略了去享受输出的乐趣。
之后的计划:
1.坚持输出,最好一周至少一次,享受倾吐想法本身的酣畅淋漓感;
2.融入有同样志趣的小团队,扩大分享性,收到反馈也是一种乐趣;
3.不以高级写手|演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感受自己在输出后的每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