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并不能改变你生活水平,却可以通过改变你的态度改变生活的质量。《马文.柯林斯教育之道》既是一本成功教育家的书,又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作。无论是否从事教育,这本书都可以帮助你改变你对生活的态度。
我教书快五年了,刚教书的热情早已经被现实的琐碎冲刷殆尽。工作的瓶颈让我几次三番想换环境,在我能力范围内我做出过努力,无奈现实并不心随人愿。权衡利弊之下,我依旧固守在原单位,有一段时间我颓废过,怪教育圈子太黑,明明可以凭实力却非得走关系,明明对学生全心全意却吃力不讨好,明明问心无愧却遭人指责。于是,抱怨的声音在那会显得格外之多。
而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路给我打了一记耳光,原来埋怨没有用。她一个非师范毕业的大学生,从文秘跳到公办学校教书,遇到刁难她的同事领导,面对官僚形式主义作风的教育制度,她遭遇过最恶毒的诋毁,收到同事无情的非难“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们觉得你什么都不是。”(署名:一位同事)。
想想看,在那学会如何教书育人,她用了14年。她也为孩子找理想教育发愁,频繁换学校,给孩子校长建言献策,只是这些领导不过敷衍她罢了。
她怀疑过自己,是否过于严肃刻板,是否也该考虑同事其他人的看法。在那种境地,她焦虑过,整宿整宿睡不好觉,但最终她还是走过来了。在她的书上写道:“到1974年,我下定决心,唯有把注意力放在我的学生身上,才能挺过这一块。”于是她教学取得更大的成功,当校长让一个退休老师接管她的班时,学生的家长愤怒了,集体起来抗议。
因为用心,她赢得了民心。后来她跳出公办学校,自己办私立学校。从刚开始4人,到后来上百人,全国各地都有寻求帮助的孩子前往这个学校。正如马文.柯林斯不断宣讲的那样:“给我任何一个城市中的任何一个班。给我学业不佳排名最后的学生。不要告诉我任何关于他们的事情,甚至不要告诉我他们在学什么,我就可以走进那间教室和他们建立情感的纽带。”那些沿袭恶习的贫民窟孩子在她的带领下,读莎士比亚,读世界名著,这帮孩子大多数阅读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后来他们要么进入有名的预科学校,要么直接进入有名的大学。
这么多年来,柯林斯听到太多的声音:“一个贫民窟的孩子教莎士比亚有什么用?教什么文学和哲学,这是何必呢?”但正如马林.柯林斯教给孩子们第一课《论自立》所强调的那样:要相信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不必在意别人告诉我们的想法。
她很大程度继承了父亲的特质,他的父亲是一个有着强大价值观和坚定信仰的人。他自尊心很强,从不墨守陈规安于旧俗。柯林斯小时候,亲眼见过黑人父亲遭到白人拦堵,而父亲依旧气宇轩昂直视那些挑衅的白人。
马文.柯林斯的经历和教育心得给我人生很大的启示,许多时候无论遭遇多么恶劣环境,都要有自己不变的坚守。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观念中清空了许多无谓的埋怨。因为我经历的,柯林斯比我经历得更多,也更艰难。我既然一时不会改变教书的环境,那就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身上。
当然有些也是我做不到的,比如柯林斯强大的执行力和阅读量,这是我需要在日后不断加强的。对于认定的,即使一时不被看好的做法,凡是对孩子们有好处的,都问心无愧地坚持下去。
我很认同朱永新老师推荐序中的一句话,“教师如何塑造自己就会如何塑造学生”。自己没看过的书不随意推荐给学生,当然自己没理解的知识也不该让学生接纳。
这样一位卓越的教育者,就是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从衣着到言谈举止都时刻警觉,事无巨细。日积月累的修养化作她身体的一部分,逐渐影响滋润着她的学生们。热爱阅读,独立思考,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这些都是柯林斯留在教育上的深深烙印。
注:第一次了解这个人,是在2013年夏天,那时对人生迷茫,就一集集看哈佛大学《幸福课》,其中tal教授提到自己选择做老师很大程度是受到一位教育家的影响,而这个人就是马文.柯林斯。于是立马买下英文版的书,可惜中文固相思维,把那本英文书一直尘封在书柜里。直到看了中文版翻译,才猛然想一位差点失之交臂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