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不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无非是人的一种需要的体现,最好是名利双收,要么占其中一项。很多人把文化修养划分在“名”的名下,他们需要的是文化修养能够带给自己的名,在对待文化修养的态度上,这部分人应该说是非常实用主义。
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就会马上开始做“文化外衣”,在自己的居室堆上满满的书,外出活动从自己热爱的更改为自己并不擅长的,或是参加音乐会,或是结交文人志士,附庸风雅。
这样,一个“文人”的样子就出来了,岂不是名利双收?
按理说明星在某个程度上已经属于“名利双收”的群体了,在其人设下有极多数量的粉丝追随,本身从事的又是艺术行业,没有理由再向其他领域伸手才是。
“利”可以换取很多东西,但偏偏没法买到文化。不可否认财富积累是一种能力,但是这种能力除了我们常提到的努力之外,或多或少还有运气的成分。成功人士撰写的成功学不可信在于它存在幸存者偏差,获取信息的渠道如果只来源于已经掌握资源的人,那一定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
掌握财富的人是幸存者,或多或少都带着“运气使然”的意味。
加之“嫉妒”产生的仇富心理,财富就会显得捉襟见肘,在最危难最艰险的时刻能够得到重视的往往是文化,这就是文化从心底被人们承认的原因。
当然也是明星对文化包装趋之若鹜的原因。
马思纯微博发布《第一炉香》读后感被攻击没文化、翟天临学术论文造假激起一层浪花、江一燕又因跨界建筑行业,冒犯了一大批建筑业的学生和专业人员......
初衷都是想为自己现有的人设增光添彩,不想却得到了一个相反的结果。
更有大批明星出书,井柏然《小井想要一部时光机》、郑爽《郑爽的书》、马思纯《如果有一件小事是重要的》、谢娜《娜写年华》等等。
郑爽《郑爽的书》
这些书在豆瓣的评分都不低,可没创下什么口碑,除了粉丝效应外,大众并不买单。
明星出书,大多数都是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散文,更是被人诟病图比字多。但在写作水准方面,也没有大众说的那样不堪,也并不至于说成一本烂书,至少娱乐了粉丝圈,也没有传播不良信息。
真正让人不舒服的是,明星把出书当作了自己敲响学术圈大门的钥匙,凭借这样的履历,以作家、文人等自称,这就好像矮子爬墙,心有余力而不足,沦为了大众的笑柄。
而当粉刷上了“明星”这层膜,附加赠送独家海报、内有大量个人未曝光照片、从未讲述过的个人经历......本应传达些什么的书籍,变成了定价高得离谱的“写真集”,如果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它还能称作书吗?
一个并没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人,跨界做一个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偏偏又比原本就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卖得好,这不仅激起了民愤,更重要的是,它用高姿态嘲笑了每一个行业的从业者。
我是吉尔
一个看起来不爱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