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西游记》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三打白骨精”。那如果用这个故事来影射一个初中生孩子的家庭教育,您觉得谁是唐僧呢?大多数人,至少我接触的大多数人会认为:父母就是那个“苦口婆心”的唐僧,并且用紧箍咒可以豪夺“话语权”。但,依我看,唐僧应该是家庭中那个十四五岁的少年,那种“孙悟空式”行为,更像是父母干出来的事儿哦。
“三打白骨精”中,唐僧是凭着自己的人生直觉去判断是非,孙悟空呢?是凭“火眼金睛”一眼看穿真相,那还说啥,上去就一顿毒打,不死不休! 最后,妖精死了、紧箍咒念了、师徒关系也受损了,在荡气回肠的音乐中,悟空分身拜别师傅,含泪而去。
来,来,来,跟着我进入这个经典的剧情:某少年因过度打游戏或者看课外书等导致学业退步。一眼就看到事态严重的父母,上去就是一段思想“毒打”,紧接着一系列基于“丰富经验”的令行禁止。失去话语权的少年被激怒,动用了“紧箍咒”——必杀技“未成年”的身份,强行扳回一局!最后收场经常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得终究是怕那个“不要命”的少年。往往是问题没得到清晰的解决、亲子关系也有带了伤。
我来一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读吧。三打白骨精可以解读到孙悟空正义、无畏、敢于坚持真理,甚至直接反衬唐僧的糊涂。我却能看到他的暴力直接,解决一个形式上了问题,却没有解决唐僧思想上的问题,反倒衬托了唐僧的善良。也许是唐僧真的看不清真相,也许真如电影版《三打白骨精》一样,他感悟到因为冤屈和执念而成精的白骨需要他的善良甚至生命来带她渡劫,获得重生。如此想来,唐僧和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中,“打”法不一样,就如同春秋时期的“儒家”和“法家”一样。
家庭教育中,涉世未深的少年如同没有“降妖除魔”经验唐僧,而护他取经的父母自恃有“火眼金睛”,轻易的就上演“三打白骨精”的戏码。筋疲力尽的教导方式把自己感动的一塌糊涂,却不知在孩子眼中,“妖”也有善的一面。游戏也好、课外书也罢,为什么孩子会沉迷?也许正是父母应该思考的问题,这才是“护”的职责所在。
这段经典故事在小说里的结局是,唐僧对从花果山归来救急的悟空说:为师错怪你了。但我却一直觉得,悟空欠师傅一个“反思”。在电影版《三打白骨精》中,我终究看到了这样的解读:悟空看到的是真相,而唐僧看到的是心相,唐僧眼里没有人妖的区别,只有良善的区别。这个解读呼应了我的内心。
是啊,少年是怀着善意看到那些被成人世界称为“后进”的学生,必要的时候,会毫不吝啬的给这个的同伴以真诚的鼓励;有些家长质疑老师的时候,少年依然仰望讲台;有时候我不小心错怪我的学生,只需要我一点点的歉意的流露,就能换来少年感动的目光。原来,孩子们也在等着我们成长!他们念得是“心经”,需要我们附身用心去听。
现在,父母与唐僧、少年与唐僧,你觉得哪一组的相似度更高呢?
我想,如果少年还如同唐僧一般,能看到良善的区别,那就请收起我们“火眼金睛”吧,让少年先感受到我们的“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