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记忆,是时间的桥梁。
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下水作文】
记忆,一种抵抗的姿态
文/沈周霄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写道:“一个民族毁灭于当他们的记忆最初丧失时。”
记忆,是时间的桥梁。它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蜀道难》里“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在唐人面前展开了一幅充满奇幻、怪力色彩的先民通塞的历史画卷;《扬州慢》中的“黍离之悲”,如一曲哀怨的诉说把一座城市的历史凝铸在今人眼前。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那些典籍、学问、影像,历史会如何延绵成今天的浩瀚汪洋,文明会如何汇聚成现在的璀璨星河。
文字,以一种巨力的方式开拓了记忆的长宽高。在甲骨文之前,口口相传的神话抵抗着模糊不清的过往,绵延着悠悠折折的岁月,如支离破碎的梦。记忆,用一种抵抗的姿态,丰富着生命。
失去关于屈原的记载,我们民族精神里就缺失了最为坚固的爱国高标;失去了关于苏轼的记忆,中国文化里就少了那一份儒、道、佛潇洒圆融的随和与灵性。那些关于灾难的记忆,定格成文字、影像的瞬间,我们仿佛打通了时空的隧道。那些清醒的反思、深邃的洞察、铁屋的呐喊,穿越模糊广袤的时空直抵红尘人心,当头棒喝。
时间,会模糊记忆;但千百万年来,总有人会以别样的方式留下那些美好。烟花易冷,只那么一瞬,也足以点亮漆黑的夜空。东坡在十年后,写下《江城子》怀念他逝去的妻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但“小轩窗,正梳妆”的倩影却是永远“不自量,自难忘”的深情。纳兰性德,至情至性。一生写下四十余首诗词悼念亡妻。“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好一个“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深深的悔意,把一曲生死离别写成了刻骨铭心的哀歌。
逝去的美好,却因为有记忆在,所以并未真正失去。皮克斯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一句最经典的台词是“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不仅我们国家有慎终怀远的习俗,诸如墨西哥那样的异国他乡也有追忆亲人的亡灵节。一幕幕、一段段、一场场,那些生命里最为珍贵的“强力瞬间”和“高峰体验”,如石碑、铜塔一般不会被遗忘的风沙轻易磨灭。
近年来,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写一本《家训》。这本书里记录着我这半生在人世间的种种感悟和所得。一个个墨字,有朝一日,许被家族后人打开。彼时,我的肉身已毁灭,但我的精神却可以延续相传。
如果说,记忆消失了,时间就阻隔了。那么,在我们有生之年,介由文字、影像等方式留下的宝贵记忆,就是对死亡的一种抵抗。
通过记忆之桥,人类横亘了苍茫而不可捉摸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