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很喜欢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为此,我专程前往向王老师请教此画由来和鉴赏常识。王老师的观点独到又富有洞察力,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万壑松风图》是宋代画家李唐所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深山中幽僻的崖谷间,奔跃的泉水和郁茂的松林,衬托山峰高峙,山石危岩。其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整体看来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表现为“万壑松风”之境。《万壑松风图》为简括画的表现开了先河,对南宋初期的山水画具有开派作用。其与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合称为“宋画之三大精品”。《万壑松风图》其上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悬崖间有飞瀑鸣泉,山腰间白云缭绕清岚浮动。从山麓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下,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山脚下乱石珠连,水流奔涌,大自然雄壮之气扑面而来。另外,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李唐是一个爱国主义画家,在他心中奔跃着爱国的热血,在他思想中,想的是复国大计,他的情绪是刚猛的,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是刚性的线条,急促的顿挫,猛烈的大斧劈皴,而不是柔弱的清淡的萎靡的线条。《万壑松风图》在构图上,大胆裁剪、提炼,采取远景山水和突出山水局部的构图方法,突出主峰,以造成迫在眉睫的视觉感受。画中主峰布置于画幅中央,左右伴随着高低错落的云峰。正应了画论“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赴”。这样则表现为作品空间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万壑松风图》整幅的用墨浓黑深沉,具有北宋人“黝黑如椎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又施以淡墨罩染,使整个山体的景色和谐统一。树叶用大块深浓色渍染、又以淡墨冲之显得浓密苍郁。其中每个石块之间的墨色都有细微的过渡性变化,从而形成若有若无的立体感,所以染色的时候花青赭石分染,墨色罩染,最后用石青或者石绿薄薄地罩一层,体现山石铁青色的质感。《万壑松风图》采用的是山石皴法,它是李唐融合了李成、范宽、郭熙诸家技巧,用多种皴法表现不同的石质,如主峰,多用长钉皴、刮铁皴;在交叠的两主峰中,画家又将两者作不同处理:近山山石结构作斜势,皴法清晰,明显可见小斧劈的笔迹;远山结构作直立式,皴法横置且多平行之势,无论其外轮廓还是皴笔都较前山模糊,从而拉开两山的空间距离。双峰交错,堂堂正正,厚重而拙实,给人以浑厚大气之感。为表现“万壑松风”之境,画家不仅刻意设置了中间一片苍劲松林,画面的其他位置也置以各种长松,与主体松林产生呼应。所不同的是,此二片松树形态更多摇之美,在处理上画家主要通过松叶的外表的参差来求其节奏之美。
王老师还有一些独到见解,如,此画的松针为不常见诸于画的马尾松,特点是不同于其他画家的五针松,一根松叶茎上分布着长长的松针,一簇一簇的椭圆状让人感觉厚重古朴之意。此画既有左中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高远,又有左下角细细钩画的溪流潺潺,右中的瀑布已成几条白炼,隐约穿插在高山之间,奔流不息的水流与稳重结实的山体交融一体又动静结合充满活力。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且通过三幅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水一并欣赏得知,当时宋朝时期风水盛行,画面中的水流布局时多从向西落下最终向东方奔去,(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不同,中国古人所指的东南西北正好与现在我们所指的东南西北相反)王老师的解读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此画中近景的松树枝干,宋代画家忠于写实、认真观察的习惯可见一斑,比如松树近大远小,近处的松树干时而光线从林中照下,时而从溪石处反光,画面最下方一块长方形的岩石被光线照亮,与苍劲有力的远山形成呼应,此画与西方的光影、透视等方法已经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日还请王老简单的介绍了元代文人画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作品。三日观展,收获满满。虽然全是仿品,但对一些古代书画作品有所学习了解,提高了个人眼界,为今后学习方法和方向又有所借鉴。
想来也是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从莫奈开始,引出浮世绘,再到马远,回到宋画,其中历史、人文、哲学交织呈现,整个学习之旅让人精神愉悦、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