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师节刚过去,而在教师节前夕网上流传着关于教师节的倡议书,大概内容都是所有老师拒绝收受有金钱价值的礼物,家长或学生可以写一封亲笔感恩信、发一句问候语、或者唱一首歌等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祝福。但是,在一些微信群依然有群友讨论着给老师送什么,包括购物卡、化妆品、包包等一些价值不菲的东西,现在这已然成为一种现象,而且是一种会快速传染的“病态”。当然,我们今天要说的送礼并不仅仅局限于给老师送礼,这样的行为事实上应该是要遏止的!
然而,中国人讲究的是礼尚往来,给老师送礼这种风气固然不好,但是作为社交的一种形式,它是必然存在的,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关于送礼的那点事儿。
例如,家有喜事,摆个筵席,宴请亲戚朋友,这也是中国从古至今的一种习俗,但是发展到如今,似乎也有些变味儿了,就拿结婚来说,不仅仅是只为新人表以祝福了,而成了一种攀比,东家攀比排场,攀比档次,宾客攀比红包。
几天前,某同事说下周末一个舅舅家的表妹结婚,父母要求全家都回去,同事开始犯难了,因为舅舅家在外地,所以得搭高铁,这一家四五口人的车费、住宿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按说平辈间礼金是可以免的,但是父母说啦,你已经成家,所以得单独再给一份,这下又犯难了,给少了感觉拿不出手,给多了自己不乐意,毕竟和这个表妹也不是感情特别深,当时我就纳闷了 ,平辈之间还需要这样吗?其实买一份礼物不是更有意义,另一个同事就说了老大是最吃亏的,自己结婚的时候弟弟妹妹都在上学不可能随礼,弟弟妹妹结婚的时候,老大一份礼金也跑不了,其实这与一个家庭的关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感情真正深厚的兄弟姐妹并不会在乎这份礼金,甚至觉得能千里迢迢来参加婚礼就很感动了,但是大部分中国人好面子,觉得不送礼似乎说不过去。这点我就不这么认为了,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和几个闺蜜就说好了,谁结婚也不要随礼,但是本人必须到场,我们最后也都是这样做的,除了本人到场以外,都会准备一份小礼物,那不比收礼金收得自在开心?在我结婚的时候,表妹也没有随礼金,而是绣了一副结婚主题的十字绣送给我,那一针一线的祝福不比礼金更有意义?所以,送礼,无论是送实物还是送金钱,讲究的是一份心意以及受礼人的一份感受。
送礼其实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送礼的形式和内容可反映出送礼者的个性。礼物就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虚荣和吝啬、轻佻和浪费、智慧和幽默、俗气和无私。送礼不是砸钱,贵的也不一定是好的,首先得去了解对方的爱好,然后去“打动”对方,而不是“打发”对方。送礼的一个关键是让对方觉得舒服,接受起来没有压力,送礼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不觉得你在送礼。所以,不管是因为增进感情、求人还是其他目的的送礼,态度是都要不卑不亢,营造舒适的氛围,才能在无形当中使两人的感情得以升华,千万不可过分的谦卑,也不要大大咧咧,只有做到适度,并且随机应变,才能让送礼成为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