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跑来河南大学读书的山东人,我踏入这片土地至今已一月有余,这一个多月来,接触了一些些人,也发生了一些些暖心的小故事。这些人,或许默默无闻,这些事,或许微不足道。但都值得被小心翼翼的存留于记忆当中,珍藏,回味。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河大校园。
新生报到第一天,我和老爸六点多钟就从酒店出发前往校园。清晨的风有些凉,从南门走到大礼堂,路不是很长,当时我应该是激动的,期待的,那么重要的时刻竟然忘记当时是什么感觉?只记得早晨觉没睡饱,还很冷。
前一天已经领略过校园的魅力,但早晨等在古朴端庄的大礼堂前,那种精致大气还是又刺激了我的神经末梢。她就在那里,不动声色,却叫你看一眼,就肃然。
清晨的大礼堂果真别有一番韵味,我正仰着痴汉似的脸对她啧啧赞叹,走来一位年逾花甲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微笑着向我打招呼:“嗨!”
同样的,我回了一个微笑:“你好啊,爷爷!”
老人继续说道:“Are you from the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被一位头发银白的爷爷问话,还是英语,我有点懵,准确的说是没反应过来:“嗯…啊?”
爷爷笑了笑,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说道:“来报到?是外语学院的吗?”
“啊啊…”当时大脑一片空白,还有点刚才没听懂的尴尬和羞愧,心里想着要用英语回复还是汉语,最后索性从嘴里蹦出了个“Chinese.”
老人饶有兴致地同我继续攀谈起来:“说起来,我和文学院还十分有缘……”
老人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的脸上有着平常老人都会有的皱纹和斑点,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少年般炽热的光芒。
老人穿得很休闲,应该是去晨练的。讲完自己的故事,意兴未尽地,老人家摆了摆手,同我告别:“行,走了。”然后又转过身来,微微一笑:“You are a pretty girl.”
我愣了愣:“啊,Thank you”,说完感觉少点什么,又加了句汉语:“谢谢您。”
望着老人家远去的身影,我的心中莫名的升腾起一股敬意。身处河大校园,老人似乎就像这所百年老校,神秘,庄重,同时又给人以亲切,祥和之感。
第二个故事,是在鼓楼街。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本来想趁着周末好好逛一下开封,没想到竟然迷路了。当时真想吐槽一下我手机的GPS,走了那么久,导航竟然显示没有动!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算了还是问下路吧。
“哎叔叔,请问鼓楼美食城咋走啊?”
“从这条路,鼓楼街,一直走,就到了。”
“哦哦,好,谢谢啊。”
“没事,去吧。”
沿着鼓楼街一直往前走,两边的招牌五花八门,看得我眼花缭乱。没戴眼镜真不方便,找个地方还得瞅半天。“在哪呢在哪呢?”我心里嘀咕着。
这时旁边一辆电动车驶过,“再走就走过了小姑娘。这不是嘛!”大叔指了指我身后约莫十来米的地方。
一转头,对面马路一栋复古风格建筑上赫然写着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鼓楼美食城。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谢谢您了。”
刚才的大叔应该是顺路走到这儿的,然后见我晕头转向的样子又顺便给我指了下路。只是为你多指了一次路,我心中的感激却增加了一倍不止。
人在找不到路的时候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感觉,但是刚才这个大叔却让我觉得,即使身处陌生的小城,也不会迷失惶惑。这是一种和善的关怀带来的安全感。
第三个故事,在国庆节的食堂。
10月3日,舍友们回家的回家,出去玩的出去玩。我是个比较宅的人,在宿舍看电影到八点,才想起来没吃饭。肚子好饿…去食堂吧。都这个点了,平常人也不多,何况是假期。食堂仅存两三个窗口,我走到卖粥的地方:“阿姨来碗粥。”
“没回家啊,咋才吃饭。”阿姨语气很温柔,让我想起妈妈的叮咛。“给。”
哎?没带饭卡?把口袋翻了个遍,难道是忘宿舍了?
我略显窘迫道:“那个阿姨,我没带卡,不喝了。”
“哎,拿着喝吧,你说说都放假了还回不了家。”说完几乎是把粥塞到了我的手上。
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谢谢阿姨。”
食堂很冷清,除了窗口上的阿姨,擦桌子的大爷,就还有零散的坐着的一两个人。
我默默喝着粥,心想使人感到温暖的不是这一杯果腹的食物,而是那份对陌生人细微真诚的善意。
一所大学,名叫河大。
一座小城,名叫开封。
我始终相信,有一种风土人情,能够穿越千年的光景,在每一个时代生生不息,散发她独特的魅力。就像黄河奔腾不息,嵌于黄土;铁塔屹立千年,巍然不倒;西湖水气氤氲,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