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相聚?我们为何会有意识的聚在一起?
是为了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是为了庆祝、哀悼以及纪念里程碑式的转变?
是因为我们需要彼此,是为了展示实力,为了致敬和道谢,为了欢迎恭候,为了辞行作别?
......
小时候,我心中最美好的聚会是婚礼。有豪华的布景,美丽的新娘,还有好吃的食物。
长大了,才知道,传统婚礼除了是一种仪式,也是集众人之力帮助新人及新人父母承担生活费用的一种方式,俗称“随份子”。
婚礼不是唯一的一种存在目的性的仪式化的聚会形式。在很多亲密的圈子里举行的仪式化聚会,比如迎婴聚会(满月酒)、成人礼、毕业典礼,都经过一段时间的塑造和重复,在准确反映参与者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之后很久,我们便对它产生了情感上的依恋。
例如,在今天的印度,按照传统形式,新郎和新娘需要围绕着火堆走七步,每一步都要彼此宣誓,这才算完成了整个婚礼仪式。
再比如,我办过两次婚礼,一次在娘家,一次在婆家。
娘家办的婚礼在先,是正式的典礼,穿婚纱、搞仪式的那种。
婆家办的婚礼在后,是在自家院子里搭棚子摆酒席迎宾客的那种。
娘家的婚礼上,老公送了我一颗钻戒,对我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我送了老公一块手表,心里想“爱永久,世代相传”却没能说出口。一首《知心爱人》的合唱,倾尽了我的心声。
婚礼的主角是新郎和新娘,却被台上的小花童“圈了全场来宾的粉”。花童问司仪,怎么还没有轮到他发言。司仪说,那你想说什么呢,他说“要想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
多年后,花童的妈妈因医疗事故故去了,花童爸爸很快再婚了。
花童经常被妈妈闺蜜接到家里吃饭。
花童指着一束花说:“阿姨,你家的花真香。”
阿姨说:“宝贝,这个是假花。”
花童迟疑片刻,说:“啊,那真没有看出来。”
如果他的妈妈还在,家里一定少不了花香。
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