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上浇灌

没有读原文,只在脑子里想了想内容。

阳明先生在这篇里讲了入仕和学习的关系,入仕不过是学习的结果。重要性比起来,没有学习重要。因为学习是根,入仕是果。

想起他小时候格物,趴在竹子那七天,什么也没有发现。

这事儿现在我才觉得意义非凡,以前还有点觉得他有点傻,有点痴。

试着推想一下,当年他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会被家里下人看见,父母长辈邻居也都会知道。

但那又怎样?他父亲可能会捋着胡子,笑着说:“这小子是个可塑之才呀,如此专注。”

我猜当年情形和这差不多,不然真不会有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阳明先生。

为什么怎么说呢?后来17岁结婚当晚,他偶然遇见了个道士,跟人家呆了一晚上。但老婆还是那个老婆,也就是说,他爸和岳父都没有因此怪罪他。

我们换到当下这个场景,假如孩子趴在地上看了七天蚂蚁窝,家长们会是什么反应呢?轻者拉着走,嘴里数落。重者回去打一顿都有可能。还看七天,要是能看一天,都算比较例外了。

想到这里,不由为他捏了把汗。幸亏他爸很宽厚,没有仗着状元身份教训他。

我想这就是根上浇灌吧,以宽厚的眼睛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允许他尽情探索。

所以后来阳明先生对儒释道分别有着浓厚兴趣,潜心钻研,只为了解圣学到底是什么。这份专注,无价。

此后经年,世事变迁,颠沛流离。但他的向圣之心坚定如铁,毫不动摇。

圣学不是背诵圣人文章,而是吸收圣人思想,运用在当下。他悟到这一点后,专心教学。哪怕打仗间隙,也要教化百姓。因为这才是根上利民。

这让我想起教员,昨天读到的文有关教员解放妇女。我才知道,原来我国建国后,男女结婚最低年龄限制18岁,是世界上最晚的。漂亮国至今还有允许童婚的州。教员说,希望女性能够尽量晚点结婚,发育成熟一点,学到本领,有能力赚到并存下足够生产坐月子的钱。再读到评论,真是一路哭着读下去的。

评论区有人说,普及教育受惠人也太多太多。有的村子,几乎父母都是高中生。

阳明先生走哪讲哪,把知识和智慧撒播到哪。我想大概教员有太多的思想来自阳明先生吧,真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他在龙场悟道了后,教当地人种地盖房子。朋友说,这是很伟大的做法,要我不要看不起这一点。可见,我有很重的傲慢心吧,谢谢她的照见呀。

就这样,阳明先生渐渐在龙场扎根了。起初当地土著不相信他的好意,他不在意,继续教他们。慢慢地大家明白了他的心,他融入了当地生活。后来他被贵州知府知道了,要他去那里讲学,好像也有做G吧。所以入仕是学习的副产品。

如此想来,不一定是别人都是为了做G才学习,而或许是我心里是这样看的。

好呀,如果我是这样想的。那么且让我慢慢调整,试试后退一步。不去想为啥我还没有成功,而是想我有多少还没有学习。

关于人,我不了解。关于学习,我还在摸索。关于生活,我糊涂着。

如此看来,我这苦累,都是正常该的呀。那有啥好说的,缺啥学啥呗。

想起我那些学生们,他们早早感受到学习的挫败,该如何提起信心呢?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如果我们站在讲台上的人,不去启发唤醒他们的心,的有多少人被信息裹挟着呢?

别说他们,我尚且心盲。

想了一下,阳明先生认字后,小时候被父亲教导。慢慢他有了自己的感觉,自己去挖掘儒释道经典了。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天性得到滋养,他拥有了当下的稀缺品:专注和热爱。哦,也许这两者什么时候都是稀缺品吧。

家学渊源,更重要的是父亲的宽厚,小时候的敞开包容。像他,曹雪芹还有教员,这些几百年甚至千年才有的巨人,得先有深厚的土壤,的培根。

我对于学生们头疼的就是他们没有那份求知欲,又或者我还没有找到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

对于我娃,学习的事儿,我都不过问了。可是学生呢?我该如何下手呢?要是按照昨天那个医生的拷问,如果病人是妈妈,会怎么治疗?代入一下,要是学生是我孩子,我会怎么教呢?我这个矛盾,已有几年了。我有多久不管我娃的学习,我就有多久的矛盾心理。

不管娃的学习,是在修炼娃自己的学习能力,因为学习是她的事儿。我插手,反而破坏了亲子关系,或者不是在滋养她的根。

那对于我的学生呢?我站在那里,就是得管。但我还没有学会魏书生老师的不管,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看上去不管,其实却是最滋养学生们心的。

是的,我还在摸索。好吧,套用黄仕明老师的话,在滋养别人前,先把慈悲带给自己。闭上眼睛,如果我是我的学生,我基础不好,我会希望怎么被对待。慢慢来,允许他们不会,允许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允许他们就是没有兴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