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大师马金凤

今天往返济南,到东营已是晚上九点。

惊闻噩耗,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先生陨落。

马金凤老师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更客观地说,不愧为一个时代的印记。宇宙中心曹县人,曾受梅兰芳先生指点。

虽说豫剧是河南的地方剧种,但影响力遍及大江南北。鲁西南地区基本也是豫剧的普及地。

小时候听大戏无疑是过年般的盛大节日。当时也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听戏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美好记忆。尽管年龄太小,听不懂什么,大多数时间往往是悄然入梦,在散戏时睡眼惺忪,迷迷瞪瞪地牵着父母的手回家。只是无端认为,这是世间最为美妙的声音。

穆桂英挂帅,最为经典的戏曲。马金凤先生最著名的唱段。以至于我们当地的大小剧团争相模仿,引以为荣。

大戏一般是要在冬季农闲时节进行的。好像每个村都要请个戏班来唱戏的,一般不会低于五天的。十里八乡,走亲访友,相聚一起,共同听戏。我印象中,村里唱戏,要邀请上七大姑八大姨的,住亲戚家里,就是为了听戏。而唱戏的演员们应该也没什么报酬,分配到村里各户人家管饭。老百姓都会把自己家里最好的饭菜准备给他们吃的。我还想着黄澄澄,香喷喷的煎腊肉,哪怕

馋的流口水,也只能自己躲在旁边,看着端给演员们吃,这是老百姓最诚挚最朴实的敬意。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又披上了身。

帅字旗飘如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

上啊上写着浑天候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哪’。

此时任何的语言都不能表达出脑海深处的绝妙音韵。这是一个人深埋在最深处的记忆,突然被马金凤先生的仙逝唤醒了。

我的邻居孙家大嫂当时是戏班领班。虽然说是称呼大嫂,现在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啦。在当时,她每天一大早都要带领戏曲班人员在村外的田间地头练习吊嗓子,武生更是辛苦,最起码的劈叉,翻跟头练习无数遍。可谓真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方寸之间唱尽人间冷暖,嬉笑弄骂展现人间百态。’

父母有句老话‘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记忆犹新 。其实我们儿时是连热闹也分不清的。只知道穆桂英威风凛凛,使人敬仰的很。还有卖东西的,糖葫芦,麻糖等很诱人的。这时父母亲也变得格外大方,总会满足我们的愿望,解解馋的。

就在前两个月吧,听到河南淮阳中学贾方宇的《收姜维》‘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选段后,我还特意搜索了一下记忆中的戏曲,比如《穆桂英挂帅》,《打金枝》,《卷席筒》等等一系列优秀戏曲选段,还是以豫剧为主,越调,四平调也有。

但最经典的还是马金凤大师的《穆桂英挂帅》,《对花枪》《七奶奶》。可谓是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经久不衰,弥足珍贵。很难想象到马金凤先生幼年乞讨,经过刻苦练习,终成一代豫剧大师。

在现在老师这个神圣的词被泛滥使用的时代,感觉马金凤大师这样的艺术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

马金凤大师经历一个世纪的沧桑,百岁仙逝,谨以此文,沉痛悼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惊悉一代豫剧大师马金凤,因心力衰竭在医院逝世,不由得勾起了自己许多童年的回忆。 孩童时代跟随爷爷,在村里的舞台...
    过河小卒2008阅读 3,511评论 0 2
  • 崔金妮,生鲁地曹县,幼家贫,随父乞讨,至豫省城开封,拜师马双枝,取艺名马金凤,因唱戏谋生,由是奉业梨园,勤学不辍。...
    爱文言阅读 2,880评论 0 0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谢谢原图作者) 本文作者:江燕飞 01 在前不久的一档栏目里,99岁的马金凤老师与众爱徒在舞台...
    我是姜燕妮阅读 3,459评论 0 1
  • 关于戏曲,只是一种情节,也是一种寄托,从未想过要去学唱戏,似懂非懂的欣赏也是好的。 地处鲁西南的我的家...
    慧爷奔跑阳光下阅读 3,477评论 0 0
  • 我是地道的河南人,爱吃面条,爱看戏听戏,尤其是爱看爱听豫剧。 可能是因为我爷爷奶奶还有父亲都喜欢看戏,...
    5780933168ec阅读 3,36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