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例《巨人的花园》有感

说实话,在看这个课例之前,关于《巨人的花园》连这篇课文我都还没阅读过一遍!也就是说,在学习这个课例之前,对于欣赏巨人的花园时,我的心田是荒芜的。

也想过想去搜出来这篇课文,读完再去看课例,怎奈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这个课例,所以转念一想如果我不去阅读,直接读这个课例,或者是什么样的结果呢?那就先尝试一遍,实在读不懂了再去找这篇文章来看。
这样做的好处说不定还会有意外收获:一是尝试一下做个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能不能听得懂干老师的课?二是作为老师,来尝试一下干老师的课是否能够把一个没有提前认知的老师给教会?(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好坏?明明是自己懒,还给自己找了这么多好的理由,坏笑)
不过,结果还真是如了我猜想,尽管我完全没有看过这篇课文,但是她还是收获了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归结为因为干老师的课太精彩的原因。

这个课例与以往不同《巨人的花园》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一篇经典童话。而且干老师也说了,这里面有一个尴尬,作为儒家弟子,他面对一个宣扬基督精神的文本,这里的共鸣会有一种身份上的尴尬,而课堂的有效一取决于预习的质量,二取决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

针对《巨人的花园》课例,虽然我刚才说了我并没有做到课前“预习”,但是我还是收获了跟其他老师们一样的震动: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文本,而且这样布置预习并认真完成以后,学生可以在如此高的起点上开始学习。
在距离上课抢还有十分钟的时候,干老师就已经在大屏幕上投下了这样一段话,并且和同学们聊了起来,算是课前暖场吧,但是这个暖场也紧扣了预习作业的第四个问题,算是补充的阅读材料,依旧没有任何偏离主题的废话(这一点我真的是必须好好学习的)。这个材料的补充说明讲的是作者伯格理从小的理想,成为一个有钱人,那就是我们讲的巨人吧。

材料的最后一段“金钱、财富、体面的生活、凡是世人所看重的,似乎都要成为伯格理脚下所要走的路。”(以上节选自阿信《用生命爱中国》第一章《人往低处走》。)当时读到这里,我当时还特别纳闷“人往低处走”是不是打印出了错误?不该是:人往“高”出走?后来这个疑问随着课堂的展开,慢慢的得到了回答。
在谈话的过程中,当老师很轻松的,就把作者的理想跟现实生活中同学们的理想以及学校的校训联系了起来。从而轻松地进入了接下来课堂的学习。
课堂开始依旧是先检查预习作业:从童话里学到了什么?检查完校对完之后,就开始检查作业的第一大题:完成鱼骨图。这里我们都知道鱼骨头的作用是为了是梳理知识情节、理清文章脉络。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鱼骨图每个板块的内容还可以这样巧妙的设计。
他的每一个板块几乎都是由孩子们和老师共同热议之后,共同完成的。而且干老师的课堂总是给提供特别宽松的展示平台,孩子们总有积极参与的欲望和参与的话题,这不得不说是干老师的巧妙设计,每一次都能让孩子们有这样参与的欲望和这样参与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比较认同的就是课堂上都举手跟都不举手的效果差不多,那意味着过犹不及。
有深度的课堂,不仅需要老师的深度思考,更需要孩子们的深度思考。小手如林的课堂和千篇一律的答案,可不算是个好现象。
我现在能感觉到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并带领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一个过程。先是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然后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最后实现与生活生命的对话的一个过程。而这个碗过程的完成,不可能是一个千篇一律的答案,更不可能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
从鱼骨图的开头“自私的巨人”到鱼骨的结尾“博爱的巨人”,干老师引发的每一次问题讨论都是在尊重孩子们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根据孩子们回答的实际情况而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个“从完成到完美”的过程。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干老师所有的引出的答案和得出的结论都是有文本而来到文本而去,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用实证说话。有理有据。
对于无效问题和类似的提问以及已经解决的问题干老师收回的干净利落,一战胜利即可,绝不恋战。这样的课堂,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变得收放自如。
然后在解决完一个新的问题上的基础之上,再创造一个新的问题。这远比在原来的问题上不停地回旋,纠结要有收获得多。
干老师在解决“巨人”和“小孩”之间的认知和理解的问题上,让我联想到了《三打白骨精》里面唐僧和孙悟空的功劳谁最大这个问题?起初我们都毫无疑问的认定功劳最大的当然就是孙悟空,但是每一次看似前面坚定不移的答案,通过一节课就让我们到结尾,都会得出完全出乎意料的不同的结果。
比如:一开始我们都认为巨人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后来才发现真正的巨人其实就是精神上最纯洁最谦卑的的小孩,而不是自私霸道只拥有财富的和能力的人。就像我们最初都认为三打白骨精里面孙悟空的功劳最大,后来我们才知道真正能够参悟佛性,取得真经的不是高超的武艺,而是一颗向佛的真心!
这个过程的实现,因为教学方法得当,效果自然也就出来了,孩子们脑袋里面的小知识宝藏也就得到了开发!
关于课堂朗读的指导也是一样的,只要方法到位了,效果一点就出来。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孩子们之所以读书没有感情或者感情,不得当是因为他不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果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是临其境或者置身于故事其中,那么感情自然就正确了。而课文朗读的指导最好的方式永远是融入到课堂之中的。
后面精彩的部分,还有干老师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小的心房都有一个花园……孩子们就能在刚才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到:它这个心灵花园也都有春夏秋冬,四季都有美好和荒凉。那么巨人的花园,也就是巨人的心情。
后来课堂又联系回到现实中,我们的生活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巨人,随着他们的成功,他们的情感越来越冷,心也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霸道,所以他们的心情就变得越来越缺少温暖,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寒冷的冬季。
他那么,要想让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都四季如春,都能春暖花开,那么我们就要给自己的心房开一个小洞直到愿意推倒整面墙,允许孩子们带着春天走进来共享美景,带来欢乐带来春天。是的,与成功相比还是情感最暖人心。
课文中的巨人就是由自私变得接纳,由容纳接受变得博爱。就像最初伯格理追求财富,知识而变得冷漠的巨人,去并不快乐。最后伯格理意识到这一点,愿意慢慢打开心房,让它向阳,让它接纳,直到最后他心甘情愿的最高境界:用终其一生的时间,把他所有的爱和力量都奉献到了中国,直到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完成了“从巨人到小孩,从强大到爱和谦卑”的过程。
此处正在我们疑问“如果努力成功,一定会变成一个心房只剩冬季的自私巨人,那么我们的努力还有何意义?”的时候,干老师随机就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你可以同时成为经济上的知识上的巨人,还可以同时成为灵魂和精神上的小孩——身体与经济的巨人,灵魂与精神的小孩!

到此本课完美结束,而我语意未尽!《巨人的花园》我这一遍课例看完不但没有出现任何听不懂课的担忧,反而觉得干老师的课堂魅力不仅能让没有预习的我听懂,还让我感觉他在我心房这片荒芜的田地上,从除草到播种浇水,精心呵护,然后一样带领我欣赏到了这朵最美的课堂之花。想必孩子们也一样吧,通过这节课他们小小的心田上,应该也开出了一朵人类的最美之花。做干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每一次“听”完干老师的课,我深深地感觉到:有一些人的存在,总能让我们感到“灵魂的高度,生命的纯度和思想的厚度”。就像我们新教育新网师所追求的理想课堂一样——要向世界开一朵自己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