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很普遍,也很切合实际。
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刻。
不要说每个人,就连动物也会有愤怒的时刻。
甚至于我们生活的环境,地球。
在佛教里愤怒就是指的是嗔。
著名的净空老法师经常讲法。也详细的讲过这个嗔字的含义。
他讲嗔就是指
生气,生闷气,生大气,内心责怪别人,口语埋怨人、事、物等等。嗔的时候,心和肝的能量场会遭到干扰和损害。身体内部分泌出有毒的物质停留到薄弱的身躯的器官上,尤其是肝部。长期郁结会产肝病,或者心病。嗔这个词,左边一张嘴,右边是个真字,预示着说着自己认为真的事情,可是究竟什么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否就你自己是个受害者?究竟是谁亏待了你,得罪了你,冒犯了你,侵犯了你?究竟真正伤害你自己的是谁?这个字另外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嗔在一张嘴上。其实当你意识到自己发怒了,生气了,记住闭嘴,观察自己的内心,观察这个生气地情绪在身体中浮现,如旁观者一般地观察这个生气的人,这个生气地状态,这件生气的事情,然后接受这个情绪,接受这个事情已然成为事实,接受这个已然貌似得罪你伤害你的人,接受就是最好化解生气的方法。接下来就是臣服于此境遇的产生,并且如果能够宽恕,就用宽恕的心去宽恕这件事、这个人,包括你自己。如果你实在暂时无法做到宽恕,那么请向宇宙发出意念:我不再需要这种被迫生气地需求。我会和平地平静地处理每一个当下。
嗔怒
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我相受到威胁或损害时最容易出现。大部分的人在受到别人的侮辱、冷落、毁谤和攻讦时,会即刻嗔怒,遇事挫折、失败可不如已意时也会嗔怒。嗔怒是一种攻击行为。它具有爆发性能紧张、心跳加快、情绪冲动,一时失去冷静思考和自我控制。所发出的攻击行为包括语言、姿态、表情和直接的暴力行为。
嗔怒的人紧张的丑态,且好争好斗,所以很容易堕入阿修罗道。嗔怒者常因小事老羞成怒,争执不休,以致干扰或破坏了平静的心情,造成生活上严重的苦恼。唐朝的拾德说:
“无嗔即是戒,
心净即出家。”
无嗔确实是生活上很重要的格律,只有把嗔毒放下,才可能让自心净化,清醒地待人接物。有一位很负责的父亲,跟他的孩子解释功课上的难题之后,便心平气和地安慰孩子说“你不笨。”孩子便说“我觉得我笨。”父子两人一个说“你不笨”,一个说“我笨”。最后,父亲悖然大怒的说“你不笨!笨蛋!”
嗔怒确实使人失去冷静思考,不能自我控制。因此,禅家非常重视治嗔毒。古代有两位禅师,一个叫坦山,一个叫云升。坦山放浪不拘小节,烟酒不戒;云升为人庄重,不苟方笑,有一天,坦山正在渴酒,云升从坦山的房门经过。坦山便邀云升一起喝酒,被婉拒了。坦山说:
“连酒都不喝,真不像人!”
云升听后大怒反问说:
“你敢骂人!”
坦山疑惑地说:
“我并没有骂你!”
云升说:
“你说我不会喝酒就不像人,这不是明明在骂我吗?”
这时坦山缓慢的说:
“你的确不像人。”
云升更生气的说:
“好!你骂我,我不像人像什么?你说!你说!”
坦山说:
“你像佛。”
云升听后,哑然不知如何。这个故事很明显地道尽了嗔怒发生和消失的原因。禅者相信,真正避免发生嗔怒的方法是宽容,当一个人能忍受别人的批评和攻讦时,他就会免除嗔怒。另一方面,要避免伤害到别人,就必须注意维护人的自尊(布施)、善巧的语言(爱语)、给别人一些方便(利行)、为别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同事)。如果注意以上四事,就不容易引发别人的嗔怒。
当你自己嗔怒时,提醒自己,给自己三分钟时间不说话(禁语),然后想著:“嗔怒的结果使情况更糟,要忍一下,忍过去我就多了一分忍功,这是成佛的资粮。”其次,人贵在了解,彼此相互沟通,增进了解,也可以化除嗔怒。一个懂得欣赏别人优点,能一眼看出别人优点的人,他不容易犯嗔怒。反之,老是挑剔别人的人,处处看不惯别人,自然容易犯嗔怒。
我的丈夫对佛教很感兴趣经常在网上听一些法师讲些佛法。他认为听经讲法对身心健康,心态都有一定的好处。我这也是根据他听的一些课的整理摘抄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