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节?
记得有那么个特殊的日子,有特殊的意义,提前几天内心和行动上开始预热,到那一天会过得与平常生活不同。
比如,情人节,恋人/爱人们要在节日前几天就绞尽脑汁,选好表达爱意的礼物,安排情人节当天的行程,还要拒绝各种“没眼力见”的加班或者求助,等到了情人节那天,自然也要精心打扮,用心度过。
说白了,就是有特殊意义,有仪式感,有期待。
当一个人不是因为忙碌,而是单纯忘记那个特殊的日子,说明那个节日对他/她来说,并没有多重要的意义。
就像我,如果不是看早间新闻,我都忘了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换个扎心点的说法就是——忘记年轻人的节日,只是因为,不再年轻。
曾经,我也有过很期待青年节的时候。
上大学时,学生会和各社团都会提前准备青年节的活动,宣传栏贴满各式活动海报,各班组织报名。
等休完五一小长假,紧跟而来的青年节那天,各类比赛或展览轮番上演,不管是亲身参与还是旁观欣赏,都在开开心心地度过专属于年轻人的节日。
而现在,我能记住每月发工资、还信用卡的日子,能记住昨天是济南“五三惨案纪念日”,甚至能记住每年拉响防空警报的时间,却唯独忘了今天是青年节。
我对青年节的仪式感和期待,都停留在大学校园里,慢慢消逝在生活的各种摔打中。
今早睡醒,我就以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休息日——楼下广场锻炼的大爷喊着口令,傍边早市车来车往,商贩和顾客大声讨价还价,不用起床拉开窗帘,就能感受到那热闹的烟火气……
我一向对特殊日子比较敏感,很喜欢节日的意义和氛围,所以当听新闻才发现忘记节日时,我有点懵,也有点失落——不知不觉中,年轻的岁月就那么溜走了。
有时总有点恍惚:明明自己还没怎么享受年轻,内心那个小孩还未长大,却不知何时起慢慢变成社会、单位和家庭的中坚力量,承担起这个年龄该面对的重任。
我清楚地知道,自己已不再年轻,可是挡不住外界对“青年”的混乱定义:一方面是常见的“过了三十岁就是中年人”论调,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年过四旬的人从各种“杰出青年XX家”评选中脱颖而出。所以,即便总想黑着脸不情不愿地承认自己人到中年,心底还是有点不服气。
我也知道,各种“评优”离我们太远,看看真实生活中对“年轻人”的定义,也许更实际一些。
最为常见的“职场35岁天花板定律”,早已给一部分被生活打磨地看不出本来模样,内心却残存少许宝贵的年轻活力的人们,贴上了“中年人走下坡路”的标签。
也是,在90后辣妈们都自称为“中年老母亲”的年代,还有什么好挣扎纠结的?除了老老实实把“中年人”的身份扣在自己头上,还有第二个选择?
可是,我不甘心啊!
即便我连青年节都忘了。
看着网上年轻人们活动丰富多彩,我有点夹杂着羡慕和遗憾的忿忿然——没有具体的节日活动可参与,我给自己制定个活动过节总行吧!
比如,晚上买几串爱吃的烧烤,回家喝杯小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