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萧萧,落叶飘飘。
又到一年退伍季,此时的军营里是伤感的,因为又要有一批朝夕相处的战友脱下军装,离开军营。
退役6年,每每在冬日里看到送别战友的场景,内心总会想起“雨城”雅安老部队那熟悉的营房,还有那长长的三千里川藏线。
今日与大家分享2015年离开军营前的一篇散文。
部队即将奔赴川藏北线执行运输任务,我背起行囊,再次跟车上线。
这次奔走千里川藏线,或许将是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次。
从军16载,川藏线跑了50多趟。吃过苦、受过累,甚至差点把命丢掉,嘴上常说再也不想跟车队上高原了,但真正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内心对川藏线是万般的依恋。
1999年底,我从革命老区延安入伍来到汽车团。次年8月,便跟随部队踏上川藏线执行运输任务。
沿途的高原美景让第一次上高原的我兴奋不已,然而车子遇到的一次险情,却差点让我把命丢掉。
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顶,一个S型急弯,弯道左侧靠近山体处摆放了一堆沙石。
开车的师兄向右侧打方向盘想绕过去,但由于师兄处理情况经验不足,加之道路本来就很狭窄,方向盘打出去没有及时收回,车子一下冲出了公路,向右侧悬崖冲去。
坐在中间位置的师傅,看到情况不对,赶紧一脚踩住副刹。
但为时已晚,右侧前轮还是冲出了路基,车子严重倾斜,悬在了悬崖边上,还不断晃悠。
坐在驾驶室右侧的我被突如其来的险情吓到了,看着车窗外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脑袋一片空白。
直到师傅慢慢挪到驾驶室左侧,一把将我拉下车。
死里逃生,18岁的小青年何曾见过这等危险场面,被吓得站在公路上双腿发软,不知所措。
第一次上高原就差点把命丢掉,让我对川藏线的危险有了深深的恐惧。
直到后来调到团机关政治处担任新闻报道员,跟随车队上线多了,真正理解了一代代川藏线官兵的牺牲奉献,才明白自己遇到的这点险情根本不算什么。
在川藏线,不仅有危险的道路,更有官兵们不惧危险、战胜恐惧的豪情万丈。
不仅有高原艰苦的条件,更有官兵们吃苦不言苦、把苦吃出甜味来的赤胆忠诚。
不仅有繁重的运输保障任务,更有一代带官兵趟趟难上趟趟上的无私奉献。
一代代官兵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凝结成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难不倒”的川藏线“三不倒”精神。
跟所有战友一样,我们在三千里川藏线上爬雪山、钻底盘、吃泡面、住大厢,把自己融入了茫茫川藏线上。
这一跑就是16年,熟悉了川藏线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段路、每一个兵站。
经历过战友牺牲的伤心无奈,见识过自然灾害的巨大毁灭,萌生过早点离开这条路的念头,也收获了数千篇各级媒体发表的稿件和慢慢一抽屉的立功奖章、荣誉证书。
夜静长思,其实和所有汽车兵一样,对三千里川藏线的感情是复杂的,可谓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代代汽车兵的青春和梦想,磨砺着他们茁壮成长。
恨它,则是因为它曾无情吞噬了无数筑路官兵和汽车兵年轻的生命。
可当真有机会离开它时,心中却充满无限的依恋和不舍。
因为汽车兵早已和这条洒过无尽汗水、吃过无数苦累,甚至经历生死的川藏线融为了一体。
再上川藏线,却不想说再见!
原文曾刊于2015年8月10日原成都军区《战旗报》
作者简介:会跳舞的汽车,退役军人。扛过枪、站过岗、码过字、立过功。从三秦大地走出,曾跑过西藏高原,如今留在成都平原只想好好写点东西的80后大叔。
本文图片由 胡其武 供图
网络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博观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