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辈是家谱中用来划分族人辈分的重要信息,也是姓氏传承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元素。今天,小谱就来为大家讲述字辈的由来和作用。字辈,也称行辈、行第、班辈、字派、班派、派语等,是家族中同辈人为了体现宗族关系,用一个相同的字作为名字的其中一个字(一般是双名)。不同辈分的共同用字排列起来就是这个家族用来标明世系次第的字辈。字辈的最大作用就是分尊卑,别长幼。这里的尊卑并不是指身份地位上的尊卑,而是指家族内部的辈分高低。对一个大家族,特别是繁衍千百年的家族来说,字辈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以“之”作为双名的结尾,是魏晋时的一种风尚,自带潇洒、出世、飘逸的气质,而不是当成字辈来用。再者,父子几代人用一个字当字辈也不符合字辈的规则。 所以魏晋时期的人们起名字即便看起来像字辈,实际上也并不严格和规范。 到了隋唐,国家重新一统,社会趋于稳定,使用双名不再是低贱的象征,反而被寓以更多含义,以“五姓七家”为代表的高门大族开始出现同辈在取名时使用共同用字的现象。 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他这一辈二三十个堂兄弟,名字当中就带有一个“卿”字,如颜杲卿、颜曜卿、颜春卿等。颜真卿的两个儿子也都以“页”字旁取名。两代人的名字开始符合字辈要求。但颜真卿的曾孙颜弘式,与颜杲卿曾孙颜从览,这两个堂兄弟的名字又没有遵循字辈原则。可见字辈在唐代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不算十分完善和严格。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以及北宋灭亡后众多世家大族迁徙南方,极大地加强了宗族的力量,姓氏字辈也随之变得规范。 明清两朝,很多家族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共同字来区别辈分,进而预先选取一定数量,且有一定意义的 “吉字”作为一种规定性、后代子孙取名时必须遵守的字辈,要求子孙后代严格按照字辈来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