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血液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困扰着无数患者。尽管近年来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当疾病反复复发、甚至扩散出骨髓进入肝脏、皮肤、淋巴结等部位时(医学上称为“髓外病变”),传统治疗往往束手无策,患者面临极高的死亡风险。
有没有可能,有一种疗法既能精准锁定肿瘤,又能进入身体各个角落对抗髓外病灶?一项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临床试验,给出了振奋人心的答案。
“双剑合璧”:CAR-T细胞升级出击
这项研究聚焦于一种最新的免疫疗法——BCMA/GPRC5D 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简而言之,CAR-T细胞是一种被“改造过”的免疫细胞,能够像导弹一样识别肿瘤表面特定的靶点,并发起猛烈攻击。
而这次的“升级版”,同时识别两个靶点:BCMA和GPRC5D。BCMA是目前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热门靶点,但随着疗程推进,肿瘤可能会“变异逃脱”。GPRC5D则是另一个新兴靶点,常在髓外病灶中强烈表达。双重打击,有望减少“漏网之鱼”。
真实数据:疗效初显,安全可控
研究团队在一项Ⅰ期临床试验中,招募了13位病情复杂的患者——他们全部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且都伴有髓外病变,治疗前平均接受过8种药物方案,几乎已无标准治疗选择。
在接受BCMA/GPRC5D双靶点CAR-T输注后,结果令人振奋:
有效率高达100%:13位患者中,全部出现肿瘤缩小或明显好转;
深度缓解达84.6%:11人达到“完全缓解”或“非常好的部分缓解”;
髓外病灶清除率高:超过90%的髓外病灶消失,哪怕是肝、皮肤、淋巴系统等“硬骨头”。
并且,这种疗法的安全性也令人欣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AR-T常见副作用)多为1-2级,程度较轻;无患者出现严重神经系统毒性(如昏迷、癫痫等);不良反应总体可控,治疗后大多数人能顺利恢复。
治疗故事背后:一位患者的转机
在这项临床试验中,有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故事令人动容。
他早年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已经与病魔抗争多年,前前后后接受了包括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自体干细胞移植在内的多种治疗,但病情一次次复发。到被纳入这项CAR-T试验时,他的肿瘤已不仅限于骨髓,而是“突破围栏”,侵入到了肝脏,形成了肝脏髓外病灶。
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状况。肝脏本应沉默工作,但此时却被肿瘤细胞攻占,造成严重的黄疸和肝功能障碍。他的眼白变黄,皮肤泛黄,整个人看起来像蒙上一层病态的滤镜。化验结果显示,他的肝酶指标高得惊人,医生用“肝衰竭边缘”来形容他的状态。即便是家属,也开始接受“尽力而为”的预期。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接受了BCMA/GPRC5D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这是他的最后一搏。
令人惊异的是,从第一个星期开始,他的情况开始转变。CAR-T输注后,他出现了轻度的发热和不适,这是治疗中的正常反应。医生密切监测着他的血象和肝功能指标,原本红得刺眼的“肝损”数字,竟一天天下降。
第14天,他的黄疸明显减轻,进食量恢复,精神也清爽了不少。医生再次进行肝部影像学检查,结果让团队几乎不敢相信——原本大面积浸润肝脏的肿瘤病灶,几乎消失殆尽!
第28天,也就是一个月后,他的肝功能已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他走出病房时,不仅没有“病入膏肓”的模样,甚至笑得比任何人都灿烂。他说:“原以为进来,是要交代后事的,没想到竟然是‘重生’。”
仍是起点,但意义重大
这项研究仍处于Ⅰ期临床阶段,样本量小,随访时间有限,尚需更多数据验证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但它已经为一类最难治疗的骨髓瘤患者群体,点亮了希望。
过去,这些患者往往被视为“无药可救”,如今,有望通过免疫细胞的精准攻击,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Yao H, Ren S, Wang L, Ren M, Cai J, Chen D, et al. BCMA/GPRC5D bispecific CAR T-cell therapy for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with extramedullary disease: a single-center, single-arm, phase 1 trial. J Hematol Oncol. 2025;18(56). doi:10.1186/s13045-025-0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