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樊登读书APP的时候,看到了樊登老师讲的新书《樊登讲论语:学而》,打开听了十几分钟,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樊登老师说:“我在读了大概300多本书以后,我就发现我再看《论语》,就和过去不一样了。”
与国学经典相遇,对我来说,需要些“缘分”。
(1)
基于初高中时读背古文的的经历,我对于国学经典没有什么好感,总觉得那些生涩难懂的东西,没法对我产生什么作用,当然也确实是没什么兴趣。
在我离职的前一年,为了做出些改变,我背了一年多的古诗词。
当时背古诗词的初衷,是因为看到《中国诗词大会》上选手们“玩”飞花令,那种风雅的感觉在我心头挥之不去。我想着,如果我背古诗的话,会不会也能像这些选手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能如此风雅的人?
然而当我背诵了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无法达到诗词信手拈来的程度,除了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外,其他的我只有在说到特定的诗词名称之后,我才能把整首诗背下来。
现在回头看看,那一年背诵诗词的经历,大约只是停留在了“死记硬背”的程度上了。
我以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我背上几百遍,自然而然就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然而死记硬背依然只是死记硬背,一开始就没有去尝试理解其背景和含义,就算读背了百遍千遍,也无法做到理解。所以背古诗词这件事,在那一整年之后,我又坚持了两三个月,也就放弃了。
因为这件事,我对经典就越发的没兴趣了。
(2)
我在自己看书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在樊登读书APP里听樊登老师讲书,听书的过程中也会听到樊登老师说起《论语》还有其他一些国学经典。
2020年的第二本书,我看的是樊登老师的《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书中有一篇内容,叫做“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数”,里面提到的“理解力的池子”,其实就是知识背景。樊登老师在书里写到他的池子里的7个部分,其中有一个部分,就是“国学常识”,并且介绍了他看过的国学经典。
那时候我意识到,我也必须去阅读一些国学经典。
但是对于这一点,我并不着急,我知道自己对于国学的理解力还不是很好,我只是想着先把目前想要看的书看完,未来抽出时间专门去阅读一些国学经典。
于是,我的想法从对国学经典的“没兴趣”转变为“有一些兴趣”,并且准备有机会去看一看。
(3)
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我开始去参加一些读书会活动,并在本地找到了一家经常会举办读书会的书房,关注了他们的公众号,发现感兴趣的活动时,都会去参加。
偶然一次,我看到了这家书房出了一个《史记》的讲座,同期还有另个我很感兴趣的读书会活动,正好是在同一天的同一时段。在衡量比较之下,怀着对经典的好奇心,我参加了《史记》的讲座。
这次讲座让我印象深刻。
那位老师一开口就能让我感受到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所讲的内容也非常有意思,至少非常吸引我。
这场讲座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不光是因为老师的知识让人折服,还因为当天有几位比较“奇葩”的听众,与老师争论了很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老师的应对方式也让我佩服不已。
因为这次讲座,我对经典的兴趣更大了。
之后没多久,又看到这家书房的国学经典《大学》的讲座,看到的时候,我就决定参加了。
那天讲座我去的很早,进入场地的时候只有老师在。之后来的人慢慢变多了,在开讲时间之前,老师提议已经来的人,一起诵读《大学》。
那是我第一次读《大学》,却在诵读的过程中,突然有一种“悟道”的感觉——我发现即便没有注解和译文,我竟然也都看懂了!而且一篇《大学》竟然包含了我大半年来看完的四五十本书的内容!
讲座还未开始,我就已经处在了震惊的状态之中,更多的还是兴奋——我必须要开始背诵国学经典了。
于是,在参加完这次讲座之后,我为自己下单了一批国学经典书,并且开始了背诵和默写练字的打卡历程。
(4)
5天前,我在微博上的“国学经典&练字”打卡刚满100天。
这100天里,我每天都背诵一段《大学》,内容少的段落背两三天,内容多的段落可能要背上一个星期,当天背诵的段落会进行默写,我也顺便把默写当成练字,拾起我多年未练的硬笔书法。
这也算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了。
100天里,我虽然没能背完《大学》,但是因为每天反复的背诵、默写,倒是让我悟到了其中很多的内容。每次去参加读书会活动,在做自己的分享的时候,我也开始能够引用一些《大学》中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瞬间就让自己的发言高大上了不少。
这周二我参加了《非暴力沟通》共读的最后一次活动。在第二环节的“读书感悟”部分,我对书中的一句“在实际生活中,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做了自己的感悟分享。
我分享了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经历,当时我认为老师就应该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然而这样的结果就造成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非常的紧张(课后学生经常会绕着我转),学生总是在担心我批评他们,我也总是担心他们给我出岔子。
那天我正好背诵了新的一段内容,有关于“絜矩之道”,书中的解释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职位絜矩之道。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但是一旦联系到自己曾经的经历,就让我发觉原来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也只有意识到了自己做过“非絜矩之道”的事情,才有可能让自己慢慢改进,让自己走上“絜矩之道”。
因为这一番分享,之后我发现,在我开口讲话的时候,大家总会齐刷刷的看着我,期待着我的发言,并且在活动结束之后,小伙伴们都非常肯定我,说“你讲的好有道理啊”。
(5)
在自己开始看书之后,对于国学,我始终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以前很轻视的东西,在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明白了其存在的地位,自然而然地也就抱有了一种敬畏之感。
国学经典在于让人“悟道”,而在悟道之前所应该做的就是去大量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背景,在大量的知识背景积累过后,其含义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正如《大学》所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我的国学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