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刚上高中的时候,第一堂课,班主任杨老师提出来要让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竞选班干部。
任何条件不限,只需要写一封自荐信!
要知道小学初中九年,班干部的人选都是班主任内定,要么成绩超级拔尖儿的,要么家庭环境特别优异的,要么就是老师交情过硬人的子女!
突然来一个没有条条框框的自我推荐,当时同学们那个踊跃啊,都奔着“班长”这个高上大的职务而去。
我亦不例外,心里别无他想,就要在刚刚组建的新团体里“显露一手”,可能金庸小说看得多了,竟大有与“天下英雄”争辉的豪迈之感!
自荐信我写的格外认真,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观点自诩新颖,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有点“步步为营”的感觉。
当二十多封自荐信陆陆续续交了上去,我以极其敏锐的观察能力基本扫视了其他同学写的信件,要么字迹潦草,要么只有一两行字,内心深处的沾沾自喜,不禁溢于言表。
当晚上杨老师宣布我成为班长的时候,那种春风得意、志在必得、舍我其谁的感觉,真是一下子从“涌泉”冲向了“天灵”,那种前所未有的自信,永远烙印在了我的十八岁!
自从如愿以偿当上了班长,几乎耗尽了我青春所有的才情与智慧。
杨老师亦是一个多赋才情的语文老师,他喜欢把课堂卓越化,经常提出一些大部分同学听来倍感奇怪的问题。
譬如学完了文言文《荆轲刺秦王》,杨老师突然发问——“有谁能把这篇文章改编成剧本儿?”
当时就连我都蒙了,咱以前学习课文,从来都是以老师结课为标准。学习文言文更是一股脑儿死记硬背就OK了,至于理解性的东西,老师也大都按照教参书上的内容,让我们记忆。
谁还会想到改编成剧本儿?
原本十分活跃的课堂,突然间就变得极其安静,鸦雀无声!
“谁来啊?”
“偌大的一个班集体,人才济济,就无一人可以……”
“我来!!!”
杨老师“咄咄逼人”的话语还未讲完,就被我气壮山河的一声“喝断”。
“好小子!等着瞧你的剧本儿!”杨老师那长满褶皱的笑脸,时隔多年,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
没办法,谁叫咱现在是班长呢!其实我也从来没有写过剧本儿,心里头也没有个实底儿,但是刚刚才“走马上任”的“新官”,不点上一两把火,何以服众呢?
想到这里,我又来了劲儿,网上查询剧本的格式,并加以揣摩,竟只一夜之间便写好了《荆轲刺秦王》的剧本儿,期间洋洋洒洒,不曾半分停笔受阻。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头一个站立起来,拿出用A4打印出来的剧本,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呈了上去。
除了一阵惊叹声,我忘却了在场众人的惊异神色。
原本以为会得到杨老师赞不绝口的褒扬,没想到杨老师只是微笑的说了一句:“那么,就把它排演出来吧,等你找人什么时候排演好了,就单独拿一节课给你们表演,呈现给全班同学!”
排演话剧?还课堂公演?简直不敢想象的一件事情。
在过去九年的读书生涯里,即使是全校性质的文艺演出,甭说让同学参加,就是去观看演出,大部分班主任老师都会觉得浪费学习时间。
怎么还会有老师提出让同学排演话剧并且课堂公演呢?我越来越觉得杨老师颇有些与众不同。
有什么法子呢?我是班长呀!
别人不行的我得来,别人会的我还得更加的熟练,谁叫自己的自荐信上写着“我会不遗余力的成为所有老师的得力助手”呢!
晚自习前的读报课上,我以饱满的热情向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征兵,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我极赋感染力和煽动性的演讲中,角色报名的同学还真不少。
原本平时不大讲话的同学都被我撩得跃跃欲试,一时间有的同学竟然为了争同一个角色还互掐上了!
经过几番“试镜”,多层筛选,总归是和谐的把大小角色定了下来,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演荆轲的杨度伟和演太子丹的黎彬。
杨度伟长得就一副“荆轲脸”,沉稳干练,清癯黢黑,有古代忠臣侠士的模样;黎彬长得高挑帅气,幽默风趣的性格正好可以用来点缀太子丹的唯唯诺诺,有贵族末路的痞子范儿。
当然,这和正史的人物形象未必一样,但是为了更好的让观众理解人物,在性格的冲突在刻画上相对“泾渭分明”。在人物表演的拿捏上,我选择了自己很主观的表现形式。
为了更加的有看点,我大胆的决定在表演的时候演员要和观众有互动。譬如太子丹闻听秦兵压境,如坐针毡,我特地加了一场太子丹质问群臣的戏。
先是诚惶诚恐询问群臣无果,而后恐极生怒质问百官,这时候的“文武百官”就是场下的同学们了。
为什么说这是大胆的想法呢?万一公演的时候台下的同学没一个搭理,那我们的演员得多尴尬呀!
那时候的我,是怎样的极度自信啊,我时时刻刻强调自己是班长,班长就得敢于铤而走险,善于出其不意。
于是一有休息时间就召集同学们排练,下午放学寻觅各种“人烟稀少”的地方紧锣密鼓的排练,有时候一下午一下午的,说废寝忘食也不为过。
终于练的十分的成熟了,我兴高采烈地跑到班主任杨老师办公室,汇报这个天大的喜讯,杨老师也信守诺言答应当天就拿一节课进行汇报演出。
最后时间确定在那天晚上的语文自习课上,下午放学后,同学们大多数都没有像往常一样一溜烟儿离开,而是留下来竞相搬腾桌凳,为晚上的表演“开垦”出一片宽绰的地方。
终于,激动人心的话剧《荆轲刺秦王》开始上演了。我这个总导演比台下任何的一个观众都要悉心得多,虽说颇为自信,但真正面临对外公演的时候,心里还是着实捏一把汗。
演到一半的时候,我提着的心总算平静了下来,台上演员们超常的发挥,台下观众异常的热情。没有芬芳的鲜花,没有绚丽的灯光,此刻只有全场爆发出的一次又一次真切热烈的掌声。
——“只有我们班的班长,才能让我们看到这样令人感动的话剧······”
我永远记得有个叫阳青女孩儿,演出结束后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感受,尤感青涩的语言,感性纯真的泪水给予了此次演出最难磨灭的最高评价。
——“嗐······这都是大家努力的功劳······”
那晚走读的我,仍旧一个人独自迈出冷冷的校门,走在昏暗的路灯下,听着三三两两不时划过的车轮声,不再循规蹈矩的走着回家的路,双手插在兜里,两脚胡乱踢着地面上的石头,现在回忆起来,那才真正叫做——青春!
后来,不知这么,这出《荆轲刺秦王》意外走红了,竟然有许多班级找到我,向我陆陆续续发出“邀请函”,让我带着团队去他们班演出一场。
当时的我好开心啊,去了隔壁班演出过一次,便没有再去过其他班级,因为杨老师善意的提醒,高中生毕竟还是以学习为主,“闹”得太大学校领导方面也不交代······于是我也很“知趣”的熄了心头那团火,那出“荆轲刺秦”永远停留在我的青春里,念及朝朝!
(纪念高一一班随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