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青年时代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充满了精神和学术的游历。
这些经历不仅是实用主义的应对,更是他追求自我超越的表现。
他的思想形成过程经历了多次精神危机,最终通过内心经验的跃进,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回归。
阳明有生死考验和道德考验伴随一生。
在一般宗教之中,往往是道德考验在生死考验之前,先有道德觉悟再突破生死。
但阳明的每一个道德觉悟之前都有生死考验。
他说“良知二字乃是百死千难中得来”,正是强调先有生死的顿悟,后有道德的解脱。
比如龙场悟道之时,阳明所处的环境十分艰苦,重峦叠嶂,峰岭连绵,雨量充沛,湿度较大,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龙场已是边荒极僻之地,加之当地居民以苗族为主,语言不通,在这样的环境下,跟阳明一起到贵州的仆从都病倒了,他感觉自己“得失荣辱皆能超脱”,但还放不下生死,然后就在棺材边上开始做修养功夫,“久之胸中洒洒”,化解了生死一念,但仍然有一个问题还梗在心中:“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也就是圣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怎样?
圣人怎么面对这样的场景?
后来经过探索他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即在阳明看来,我心至灵,理并不是外物所赋予,而是人内心本有的性,不需要到外面去探求,而所谓格物,应该向内去正我们的心,如果向心外去探求,就是本末倒置。
正是在生死一念变得洒然之后,才有“吾性自足”的道德性的觉悟。
王阳明的家世,据他自己所说,乃是王羲之的后裔。
后来根据考证,他并非王羲之后裔,而是王氏的另一支,乌衣王。
但这一个自我认同是很重要的。
王羲之家族的信仰是道教,王阳明在回忆自己祖先是王羲之时其实就暗示了其家族的道教信仰。
而真正对阳明的家族在明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阳明的六世祖王纲。
他生活在朱元璋的时代,曾奉命去广东平叛,回途中在增城被杀,他的这一行动奠定了阳明的家族对责任的认同。
王阳明晚年去广西平叛,在寿命将尽返回时,一定要绕道增城,去拜谒六世祖的祠堂,他认为自己与自己六世祖的命运是极其相似的。
阳明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即他的父亲王华,王华曾经中过状元。
王阳明从出生时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生前,其祖母曾梦见一个神仙驾着祥云将一个娃娃送到她手中,于是阳明出生后便被起名为“王云”;
阳明到了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一天出现一个神僧,指着他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认为他的名字“王云”道破了天机,于是便改名为“王守仁”,之后他就会说话了。
王阳明小时候还特别顽劣,曾设计吓唬过待他不好的后母。
阳明十一岁时,王华中了状元,他便随父亲到北京生活。
正是这一年阳明的种种遭遇奠定了他整个人生的走向,并且这一年的意义可能恰恰是最浅层心理的机缘性的暗示。
就是在这一年,阳明遇到一个相士主动为其看相,并说“须拂领,其时入圣境;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当你的胡须长到衣领时,学问便能进入圣贤境界;
当胡须长到胸口(上丹台),学问将孕育圣人的胚胎;
胡须长到肚脐(下丹田),学问便如圣果般圆满成熟。
阳明有所感,之后每次看书,便静坐凝思,还曾经问过家塾中的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唯读书登第尔”,也就是读书中状元,阳明听后便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为圣贤”,就是中科举并不是人生最伟大的事,人生最伟大的事是通过读书成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