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王阳明艰难的在龙场生活,在此时他也一直在寻找大难不死之后活下来的意义,以及如何继续实现自己成为圣贤的志向。
王阳明在37岁的时候被贬到了龙场,光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只有龙才能生存的地方,那么这个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呢?首先,他处于一片丛林荆棘之中,并且有十分多的虫子,蛇和爬行动物,而一旦被这些虫子咬到身上,就会起很大的脓包以及疹子,同时,这个地方的人们说的都是那些类似于原始部落的语言,根本就无法交流,有能交流的汉人,那也都已经被这恶劣的环境送到了阴曹地府之中。而王阳明到达龙场之后,没有一个房子,于是就建造很简单的土做的地基,以及木头架起来的房子居住。
而王阳明认为,他能超脱那些荣辱得失,也就是那些物质的东西,但是他的生死观念还没有完全化解,因为他认为他上书皇帝这件事,他已经抱着必死的心态去做,也就是以身证道,但是结果却没有改变,而自己也没有死去,因为一旦死去,这件事其实就了结了,虽然结果没有改变,而他现在依然活着,但是却依然没有找到如何继续实现他的志向的方法。
他躺进了石棺之中,如果不误导,如何实现志向的方法,那么他就是一个形如槁木的活死人。而且跟随他的仆从们都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病倒了,本来身体就弱的王阳明反而成为了最强壮的那一个,他就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不停的照料这些仆从们。于是王阳明就想,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朱熹的理,在这里其实已经就行不通了,因为现在却没有那些圣人的言论告诉你,在这种穷途末路应该怎么做。现在你只有自己,于是只能向内求,求得本心,最终成为圣贤。而这其实也是周公孔子的路。因为在当时根本没有一个圣人的言说可言,而你唯一所能做的就是从中悟得天理,并且不断的向内求,从而写出这些伟大的圣人之言,而王阳明去打造石棺,把自己关在这里悟道,还有给那些病了的人们音乐,没有圣人会告诉他,在这种穷途末路这样做。而这些他做出的事情,其实也就是自己心中的理了。
于是在一个普通而又偏僻的贵州龙场的一个破房子中,38岁的王阳明随着一声长啸,做出了了震惊整个中国哲学史的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场悟道了。而王阳明,他最终得出的初步结论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你是不是感觉这句话非常熟悉?熟悉就对了,因为之前的孔子和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孔子曾说吾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他们三个为什么会说出如此相同的话呢?那就是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向内求去,求自己的本心,那个纯洁无暇的本心。王阳明就悟道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个至理。于是他自然也就反驳了朱熹这向外求理的这个事情。而王阳明惊讶之余,也用自己所记住的四书五经来默背去证实自己的言论,结果都吻合了,于是王阳明也写出了《五经噫说》这本书。而在这儿,居住久了,那些蛮夷之人也开始尊敬王阳明了,于是他们就帮王阳明修建了龙冈书院等等,而这些修建的地方,也是王阳明日后在龙场讲学的重要居住点。
那么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王阳明会达到龙场悟道?因为首先在一开始的五溺,王阳明在寻找如何,达成自己成为圣贤的这个志向,这对王阳明的生命增加了丰富性。而之后,王阳明无论是从格竹子来说,还是从他日后对于朱熹之礼的渐渐岐出,其实都可以看出王阳明和古人圣贤的对话,思维的交互。而最后的一步,也就是龙场悟道,这给他带来了一个穷途末路,然后他也对朱熹向外求理的方式感到了质疑,因为这样在当时这个穷途末路来说是行不通的,所以再加上之前对于朱熹心理二分的一个质疑,最终悟到心即理,达成了龙场悟道。
而王阳明的这种惊世骇俗的思想,以及他四处讲学,也为他带来了一些名气,同时,贵州一个掌管教育的人慕名来与王阳明讨论。按理说,王阳明这种连芝麻官都算不上的小小小小官,是不配和这种大官来讨论的,但是王阳明,对于这个官员的问题,也就是朱熹和陆九渊孰是孰非的问题,王阳明却没有就事论事,而是把自己在龙场悟道悟的理论,讲给了这个人听,而朱熹,陆九渊这两个宋朝的大儒,有一次千古之辩,而朱熹当时的思想是道问学,这也是朱熹领衔的理学,要不断的去向外求去学,而陆九渊要强调的则是尊德性,也是心学,就是不断的向内求,而王阳明其实和陆九渊的这个理论有着相同之处,只不过王阳明的层次更高一些,他提出的理论,其实也更清晰。而这个大官听完王阳明的阐述之后,产生了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这眼前这个啥都不是的人,不给我讲朱熹的理论,而是稍微委婉的把他否掉了。之后第二天,这个人带着疑问再来了,于是王阳明就用他刚提出的知行合一这个例子来论证,并且用四书五经来解释他的知行合一以及心即理的理论,而这个人渐渐的悟到了一些之后,又来了好多好多次,终于悟到了,他甚至说,王阳明是当代的圣人,也就是圣人之学,复睹于今日。我让你认为朱熹和陆九渊都有相同和不同之处,而都有他们的好处和得失。而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仍然是:“求之吾性本自明也”。结果这个品级比王阳明高出甚多的教育人士,带着他的一帮弟子投入了王阳明的门下,从这也可以侧面反映出王阳明在当时震古烁今的思想,以及他辩论能力以及他思想的正确性,也反映出了这个人其实也挺有趣,并且挺伟大的。
而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要在提出心即理的这个观点之后,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观点。其实心即理这个观点已经包含了知行合一,但是为了让世人更好理解,同时也更清晰,所以王阳明把知行合一单独单拎了出来,而知行合一其实也就是我们要去每天朝向的,知了之后就要行出来,如果想着知了之后找一个好时机,或者改天再行的话,那么这其实就不是真知了。而反映到我们,我们不能说是在这些语文课和政治课上把这些理论谈的六六的,但是同时呢,又不把这些就行出来,那其实这也就不是真知了,我们现在的知行合一,其实反映到我们生活中就是不断的自省,而同时用我们你知道的这些道理去推到我们的朋友身边,我们的家人身边。比如说就今天上完这节课,我就感觉有的人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于是我就赶紧去点化他,让他不要做太多笔记或者分神,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而理解之后怎么做呢?那就是行出来了,知行合一。
那么,王阳明在悟得这震古烁今的道理之后,他又会干些什么呢?请听下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