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开始正式写作之前,我已经持续写反思日记3个多月了。每天“流水账”般的记录,促使我反思我这一天的所作所为。
开始正式的写作之后,我把自己这一周的所学所悟,所见所得,再思考,再打磨,直至整理成一篇“我自己”满意的文章。
写日记的时候,比较随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怕自己内心那些黑暗的东西,自己也能把它写下来进行批判与反思。
可是,正式写作之后,它再也不是一件自说自话的事了。我写的文字,会被其他人看到。当然,我也渴望它被更多的人看到。
于是,我却纠结了。
每次在公众号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之前,我都会小小的自我纠结一下:我所输出的这篇文章还有哪些遗漏?我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别人看到我的这篇文章,会怎么看待我这个人?微信好友中,有那么多前辈和高手,他们会不会笑我幼稚?
然而,事实证明,我是真的多虑了。我所写的文章,阅读量寥寥无几,在这个时间和注意力如此宝贵的时代,谁有空看你写的那些“稀巴烂”的文章?
别人看,我会纠结,别人不看,我同样会焦虑。怎么没人看我的文章?是我的标题不够吸引人?还是文章质量不行?
适当剂量的焦虑是个好东西,它触发了我“思考”的开关。
我带着种种疑问开始重新思考我写作的初心。
为什么写作?答案有很多:
1.输出倒逼输入,我想通过写作强化我的学习能力
2.我想通过写作,检验我的“学习成果”
3.我想通过写作,提升思考与表达能力
4.我想通过写作,打造个人IP
5.我想通过写作,赚取一份收入,最好是能实现财务自由(这是症结所在)
………
开始正式写作之后,我不想着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了,我忘记了“写作”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我想直接越过所有的勤奋与努力,直接完成个人品牌的建立,让大众所知。
篇篇爆款,粉丝几十万,财务自由,这些究竟是目标还是心魔?
自己“写”成什么样,一点逼数没有吗?
之所以痛苦,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愿望与现实不匹配。
想明白这一点后,我用系统思维的理论,开始了接下来的思考:
1.是流量为王,还是存量为王
什么叫流量?什么叫存量?
“系统动力学”中有一个经典的“浴缸模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在一个浴缸中,“水”这个“变量”,有两种不同的状态:
流量,就是在一个“动态的时间段”,有多少水流入浴缸(流入量),有多少水流出浴缸(流出量);
存量,就是在一个“静止的时间点”,浴缸中积蓄了多少水。
流量,是互联网从业者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庞大的流量,是变现的基础。
互联网时代,流量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用户访问数量,有了流量,就可以利用流量做转化,最终实现盈利目的。
2015年,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子陆续在各大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精心制作的搞笑视频,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获得600万粉丝,2016年累计粉丝超过1300万,2016年3月获得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行1200万投资,市场估值已超过上亿元。PAPI酱公众号首条贴片广告拍下2200万元的天价。
这是互联网时代,给普通人的红利。
类似的网红还有很多,MC天佑,秋叶,咪蒙,逻辑思维,他们都是抓住了流量,并利用流量造就了如今的身价。
如此多成功的案例,无限放大了流量的价值,使得更多的普通人趋之若鹜,奋起直追。
可是,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浴缸模型”中,试问,能让你泡澡的,是浴缸里存量的水,还是水管里流量的水?
当然是浴缸里存量的水。
我们关注流量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要素:存量。
那些超级网红,在获取巨大流量的同时,巧妙的把这些流量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的存量。
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只有能够转换为“存量”的“流量”,才具备它的价值。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从哪里获取流量,我应该如何把流量转化为存量?
2.提升核心存量
什么是核心存量呢?就是在所有存量中最重要的那个,它的增长能明显增长实力。
医院的核心存量是社会信任。
互联网公司呢?用户。
投资机构呢?案例。
餐厅呢?回头客。
在新媒体写作中,阅读量是流量,粉丝是存量,这并没有错。可是,如果把粉丝数量当做“核心存量”那就大错特错了。
粉丝既是存量,也是流量,因为互联网时代,用户是没有忠诚度可言的。你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输出,不能提供他想要的“确定性”,他就会立马走开,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跟你说,这正是互联网的残酷之处。
阅读量怎么来?内容+更多的曝光,只要你想,或者只要你舍得花钱,不愁没有流量。互联网有的是办法让你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
可是我怎么把这些阅读我文章的人(流量),转变为存量(粉丝数)呢?
那就要看你的文章写的好不好?质量怎么样?能否让用户产生更多的好奇和兴趣?
内容为王。你的文章质量高,才能打动用户,引起共鸣。一旦做到共鸣,不用你说,他也会帮你分享,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看,“流量”就这么来了。
内容带来流量,流量通过高质量内容,转换为存量。
高质量的内容才是写作的核心存量,不管你的运营技巧多么高明,推广多么有力,没有高质量的内容,还是白扯。
3.如何提升核心存量?
对于写作小白而言,如何才能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任何一个技能的习得,都离不开刻意练习的努力。唯有下苦功,才能有所收获。
1,用输出倒逼输入
读书学习往我们大脑里输入知识,写作或者其他的表达活动是把我们头脑里的知识,向外界输出。
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输入,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输出倒逼输入”呢?
因为,当我们有了“输出”的目标之后,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应该“输入”哪些知识?应该如何把这个案例为我所用?要讲好这个道理,我需要加入哪个故事来支撑?
2,锤炼思维
写作是表达。而所有的表达,都是思维的展现。空有理论,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那等于是吃别人嚼过的东西。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表达精准。你看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也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这些能力。唯有思考,才能让我们有效的输入,高频的输出。
那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水平呢?
两个方法:
1,深度思考
所谓深度思考,顾名思义,就是要追求思考的深度。不断往下挖,直至找到“本质”。
比如丰田的5why分析法,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