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两天,2015就成为压箱底的过去,趁着仅有的时间,及时留下属于今年的唠叨。
今年的冬,似乎和往年不一样,来得如此的快让人猝不及防,然后又躲得远远的,让人实在是琢磨不透,只好老老实实的穿上羽绒马甲。怕是听说巴黎要开气候大会,冬先来和我们开个玩笑,或许气候一直变暖,冬每年都不近一样,换着招来和我们玩耍。
回顾写在一年前的《for 2015》,我看我很多东西都实现了,比如搞了个Xbox One,虽然现在还没到手(从法兰克福到花都用了不到一周,从花都到越秀我等了两个多月); 买了Apple TV,木有升ios9的时候,爽得不行不行的,ipad什么的投影出来棒棒哒,一旦升了ios9,完全投影不上去了,只能说老乔的离世,把他做为一个顶尖工程师和完美主义者的精神一起带走了,留下和微软一样的产品;买了Synology的NAS,虽然强大,但是也需要很多linux下的使用经验了,明年可以继续挖掘;入手了两个iRobot,一个吸尘,一个拖地,我对这两个机器人还是很满意的,虽然各自都有一些缺点,但是毕竟是个智能化工具,关键还得看人,一个农民拿着军刀去收麦子,显然没用对地方,必须配合它使用,使得用处最大化,明显它已经是我爸的好朋友兼得力助手了;不过分形艺术没什么进展,不过却搞明白了一个缠绕我脑子多年关于拉普拉斯妖和确定性主义者的问题,就是根据同一个系统的不完备性,量子力学中对物理量的观测会影响这个粒子,使得海森堡不得不提出不确定原理和波尔提出基于统计学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然后戏虐了一下拉普拉斯妖,所以正如麦克斯韦妖一样,他们一直在开心的玩耍呢,越是经典的典籍,关于拉普拉斯妖的描述就越是谨慎,越是中国作者的书,就容易含糊的笼统的带过,不过这五年的学习没百搭,下一步我或许会去探寻熵的意义,这一个在总多学科中出现的名词,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期刊嘛看了一部分,MIT Technology Review的确大大的拓展了我对技术应用的认识,起码能够理解现在很多所谓创业的模式,人家MIT早已经完成了研发和商业化,我们这里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原型,更关键的是不知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啊;年末,又加订了一份Bloomberg Newsweek,每周一期,必须逼着自己好好的读英文期刊了,虽然未来有什么用我不知道,但是好东西读了再说,看一手的材料,总比读人家嚼过的肉糜好多了。和以往不一样,今年每读完一本书,便会简单的写个心得在《for 2015》上,数一下也有个25本了,平均一个月两本,但是这些书看完后确实对我的思维模式影响很大,回顾这一年的后半段,几乎是每一两周升级一个版本似的,让我对自己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因为以前看书量没到,而且分量和深度也不足,这半年的看的书,夹着历史,经济,技术和文化类的读物,放在一起发酵,相互的佐证支持,迸发新的问题,然后形成新的思维模式,这种蝴蝶效应般的飞跃,怕就是精神上的G点了。
做为Vacan星人的招牌的台词,相信喜欢Spork的人都会理解它的意思,如果不理解,权当是一个书呆子们问候的特殊方式吧(也可以回想bigbang里头谢耳朵的搞怪)。这是为了向远在澳大利亚的Scott的打一声招呼,这位我在星巴克认识的IT工程师。不到半年的时间,我在星巴克的会员卡便从做为玉星卡升级到了金卡,或许认识我的朋友会感到诧异,因为年初“连咖啡”发了很多星巴克代金券,我说即使便宜了10元我依然要花上20元去买上一杯咖啡,比我家的胶囊咖啡贵多了。实话说,星巴克的espresso做得的确不咋的,但是加了巧克力的摩卡,却是我点得最多的一款的饮品,其他的Latte或者Flat White我只能做为偶尔为了换换口味调节的饮品。关于星巴克毁誉参半的评价,我听了不少,比如有说星巴克毁掉风情万种的咖啡,使得咖啡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饮品,也有说星巴克坚持与农户分享利润小心培育咖啡产业和咖啡受众,有人批评星巴克是中国小资人士的代表,也有人说星巴克是世界最好的办公室和会客厅。上面提到的观点,我都认同,但我尤其赞赏说星巴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办公室和会客厅。做为一个coffee in,code out的工程师来说,我喜欢这个环境,提供着高速稳定的wifi,简洁明了的座椅,带有爵士风味的室内装饰,店里洋溢着咖啡的香味,偶尔走过的俊男美女更是一道风景线。当你在星巴克呆上一天,不管是看书,还是写代码,你都会获得不错的体验,或许周围的顾客如流水一般的坐下和离开,但是从来不会有人打搅你,你获得了可以掌控的完整的一天时间,做你的思考,写你的代码,不用考虑接个电话,因某事答应一声,让你的思考稍微的中断,然后花许久都无法再进入这个状态。
我和Scott的认识纯属偶然,起初在星巴克的门口,我推门进去,这位高大的老外紧跟着我,于是我扶着门示意让他先走进去,然后我再进去,其实着也算是我平时工作养成习惯,每每坐电梯出来如果在门口,我一定会hold住电梯的门,等大家出去了我再离开。我那次买的是espresso,到熟悉的小圆桌坐下,不一会儿Scott便拿着一杯摩卡和一张小票坐在我旁边的小圆桌上,依稀看到的是有个三文治,吧台上有一份三明治,许久没有人去领,然后我对Scott说或许是你的三文治好了,他走过去看了看然后回来继续等,说上面的是培根三明治,不是他要的鸡蛋三明治。又等了一会,吧台不见有新的三文治端出,于是Scott让我帮他看看小票里头写的是不是培根三明治,好一张坑爹的小票,上面用中文写着培根三明治,没有英文,于是我笑着说,上面写的就是培根三明治,那一份就是你的了。于是Scott找到收银,然后一顿解释,店员终于明白自己搞错了,一会儿战战兢兢的端着鸡蛋三文治过来,Scott礼貌的接下,然后说终于点对了,说他并不是说非的要鸡蛋三明治,只不过是和店员开个玩笑而已。嗯,老外的这种幽默,有时候真不好理解。然后,他看着我的Mac上的PyCharm,就开始关于计算机和程序的事情开始聊起来了,原来他也是一位工程师,只不过是硬件工程师,最近出来和朋友创业做为CTO的他需要处理一些用Laravel框架的web程序,他说他看得一头雾水,于是我便和他聊起编程语言,或许是他做硬件工程师太久了,并不太了解软件的东西,他听我说android的Rubin故事,说google的Larry的故事,说苹果和微软的恩怨。做为工程师,大家讨论些技术的背景本来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当我说到Chaos,说到那本对我有着里程碑作用的Chaos,A New Science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说出了作者的名字James Gleick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如何表达我心中的激动,他说他也喜欢mandelbrot。我们便开始聊科学哲学,聊体制的得失,聊中西方的建筑,当我说我一听Scott这名的时候就不禁想起了Star Trek的Enterprise上的轮机手Scotty,一个来自苏格兰的胖子,顶尖的工程师,当说到Spork的时候一起说出了这句台词Live long & Prosper,不约而同的做出招牌的V字手势。我想,精神层面的交流一定是跨越国家和种族的界限的,以前只是一种假想,而现在却证明了这一点,我这个连六级都考了8次的人,说着蹩脚的英文,却聊得不亦乐乎。或许沟通是一种态度,需要有一些基础,但是一定没有固定的套路,至少不会说没过6级的人不能谈苏格拉底吧。
半年前,我对未来甚是迷惑,正如哲学的三大问题,“我是谁,来自哪里,去向何方”,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三个历程,只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出现,又用不同的方式去解答了而已。或许很多人不愿意去想,然后一头扎在让自己逃避的小世界里头,比如喝个小酒,打个游戏,约个妹子,正如西西弗斯一样推着巨石上山,然后等着巨石滚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为一名愿意在技术投入时间和精力的Hacker,我认为我是有做好事情写好程序的能力的,但是做为当前的我已经不是刚毕业出来的牛犊,已经对做事与做技术有了自己的态度和认识。态度是一个中性的词,其实偏见和态度是同义词,只是可以文饰是非,我追求效率和质量,坚信技术可以改变生活,代码可以创造财富。有人戏虐程序员为码农,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的财富最早是由手工业者创造出来的,慢慢的演化出了金融业,金融业反作用手工业能提升财富,从而直接的可以看成是获取财富的捷径,本质上没有手工业的参与,金融业便不复存在,而计算机工程师就是新时代的手工业从业者。其实如果用日本文化中的匠人一词来形容手工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而匠人因为为傲的技术和质量确是共通的。寿司匠人小野二郎,为了保证食物的味道,要求新鲜的食材,严谨的料理,然后及时给客人送人尚有余温的寿司;咖啡匠人毕特坚信冲出一杯好咖啡,必须用精选的豆子,精心的烘培,精心的研磨,在最短的时间曾现给顾客。其实apple的乔布斯,微软的盖茨难道他们在写程序的时候,没有灌注全部的心血,坚持效率与质量与技术同步,倘若没有大师们在业余的时候创造,unix只是一个传说。做为一个工程师,我坚信模式的力量,是pattern的力量而不是mode的力量。知识是融汇贯通的,他们之间真的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所谓的界限是人为画出来的。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process pattern,过程模式就是把一个工作分解出来,通用化,抽象化,然后可以确定类似工作的成功完成。解释得并不如书上这么详细,但是在高度工业化的现在,没有哪一项工作是无法被分解的,只是大家觉得分解了之后我就不存在意义了,越是高利润的行业,越是采用以前带工做学徒的方式,以免技术泄露外传。或许这是工科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必须落地,只要落地就有方法,只要有方法就能学习。
获取知识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亲身经历,第二种就是教育所得。经济学与其说是一个研究如何挣钱的学科,不如说是一个研究挣钱这种行为的学科,这样更贴切,它灌输的是一种思维的模式,thinking pattern,而且恰恰证明了很多我们的固有认识是不对的学科,从而不经意间获得了财富,所以研究经济学不为了挣钱,但是恰恰这个知识带给你的副产品就是钱。如果认识到财富是个副产品的时候,或许我们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的研读一些书籍。政治对经济影响如此之大,而经济学只是为了这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做各家各派的解释,有些东西的却是基石,但是有些东西确是些带着数学的小把戏而已。当皮埃尔言之凿凿的说,当下的财富分化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剧烈,我们当前以为知识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其实并未能真正的从经济学的分析中得出的时候,我觉得我是沮丧的,忽然意识到,如果你创造财富而不是期盼财富再分配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跳出自己的思维牢笼。我们的财富的快速增长不是因为制度也不是因为神的意志,而是因为技术革命使得财富更多,而做为一个技术人是可以做些事情的,只要用心做好每一个交到自己手上的技术活。总结自己,因为一个美丽的错误而选择了一个正确的工作,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传奇呢?我最近在咖啡上饶有兴趣,因为这个活生生人造出来的产业,覆盖了从育种种植,收获处理,烘培冲泡全流程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行业崛起的过程,采用了非常符合政治经济与人文的处理方式,这是让人惊叹的。正如当年我有意留学法国,看到矿业大学的介绍,然后举了南非采钻矿井如何安全设计规划采矿流程的例子,我才感叹道工业化的进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业化和经济化的结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对于咖啡,我不见得爱喝耶加雪菲,不见得爱喝艺妓,但是总得尝一尝,起码我知道它们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