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铁器在欧洲的使用并不算晚,但或许是由于欧洲的资源禀赋优于中国,又或者是由于罗马奴隶制下的工匠缺乏自主独立的创新精神,一直以来欧洲都只掌握了块炼铁的固态还原法。直到十三世纪蒙古西征时,在中国早已成熟的高炉冶炼等工艺才逐渐传入欧洲,而在春秋中晚期就已经出现的铸铁工艺,直到十五世纪才被英国人所掌握。正是铸铁技术的出现,使得英国铁器发生了革命性的突变,由此带来的是社会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得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获得解放,投身于工商业活动,进而带动了欧洲工业革命发源。
与之类似的是,春秋中后期铸铁工艺的出现,也对中原稳定的社会结构造成了致命的冲击,从而引发了一场足以与工业革命相媲美的的产业革命。农业生产率的骤然提高,也极大地解放了当时的农业人口,从而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工商业繁荣,那种严重制约了商业文明的礼乐秩序,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从这个角度来解释历史事件,有时候我们也会有很奇特的发现,关于霸业秩序的兴起和衰落,也就需要我们重新解读了。
在青铜时代,要想拥有青铜,你不仅仅要拥有一座矿藏丰富的铜矿,还需要掌握有铅锡这样的合金资源。然而这些金属资源的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笔者眼下没有中原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的相关资料,但是据现有资料分析,早前的商代就是一个极其依赖青铜的国家,有商一代迁都不下二十次,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追逐矿脉。可见至少在先秦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中原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并不多。而更加稀有的铅、锡等重要的合金材料,恐怕就更为稀少。
青铜作为当时人们使用最为普遍的资料,被广泛应用到祭祀、宴会、战争、货币等方方面面,这种兼具了价值属性和实用功能的合金,显然就具备了战略储备的价值。《左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是在晋惠公九年的时候,因为齐桓公去世,郑文公决定跟随楚国,楚成王喜出望外,当下就答应赠送给郑国不少的铜。但等到郑文公走后,楚成王又有些后悔,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要回来,只好与郑人盟誓,要求郑国人不能拿这些铜来制作兵器。
另外关于吴越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似乎也会有一个新奇的解释。我们知道,吴越两国一衣带水,但也冲突不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吴国有锡矿,但没有铜矿,而越国则恰恰相反。为了保证青铜器的生产供应,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到对方的土地上去抢夺矿产,这恐怕也是这对冤家结怨的原因之一。到晋定公时期,吴王夫差一度攻破越国,把越王勾践逼到了会稽山上,但最终却饶过了他。可等到几年后越国攻陷姑苏的时候,勾践却不肯放过夫差,原因也在这里。因为吴国虽然缺铜,但由于铜产量较高,他们可以时不时地去越国抢一些回来,再不济也可以从其他国家购买。可越国就不一样了,锡矿的资源如此珍贵,过了这个村就真找不着打尖儿的店了,因此他们必须灭掉吴国以抢夺其锡矿。
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还可以从同样的角度来解释中原的霸业秩序,为什么楚国在西周到春秋的六百年间,能够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中原的秩序?这显然与青铜这种合金材料有莫大的关系。
楚国之所以能在当时的边缘地区迅速崛起,进而威胁周王室的天下秩序,与其境内所蕴藏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分不开的。楚国疆域广阔,物产丰盈,,从铜矿、锡矿的勘探开采,到青铜器的制作,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相较之下,中原各国无论是储量还是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上,都无法与楚国相媲美。为了保证各种资源的充分调度,共同维系华夏文明抵御楚国文化的冲击,就需要一个共同市场作为保证,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盟主,以一种类似于后世朝贡体系的方式,相对公平合理地调度各种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华夏共同体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资源的丰富并不全都是好事,楚国因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互通有无”也受到了“资源诅咒”的影响。首先是在国际上,这样一个无所不有的巨无霸对各国的生存都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影响,迫使他们不得不团结起来,联合抵制其扩张的势头。在国内政治上,资源的丰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又使得楚国在政策上趋于保守,变革的动力不足,反而使其更早地触及到了增长的极限,以至于在春秋晚期陷入了整体下滑的趋势之中。
楚国衰败的影响不仅限于他本身,也在中原引起了连锁反应,加速了中原礼乐文化和霸业秩序的崩溃,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有过介绍。而铁器的推广使用,无疑也为秩序的崩塌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是它打破了原来相互依存的共同市场,因为铁矿在地球上分布极其广泛,而且铁器的铸造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稀有金属来充当添加剂,基本上当时的每个国家,甚至每个县都能独立开采冶炼,各国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减少,华夏共同体的存在与否,对于农业生产和普通的战备并不产生太大的影响。
铁器被用在农业生产中后,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使得大片的林地被开垦出来,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解放了劳动人口,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商业和战争当中去,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时的社会治安带来的危机。春秋末年,特别是晋平公时期,晋国国内盗匪横行,人们往往将其原因归结于平公的是的。然而若是仔细推敲的话,或许这一切的发生,很可能与铁器的推广有关。
春秋纪事但凡是没有大夫参与的叛乱,都会称为盗,因此所谓横行的盗匪,很可能就是反抗贵族统治的民变。早先的民众由于缺乏金属器具,即便是造反,也很难跟有着战车和青铜兵器护佑的贵族作斗争。但铁器的使用却打破了贵族对于战略物资的垄断,使得大规模的民变成为可能。贵族对于这种突发的民变显然是束手无策,只能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进行镇压。当各国都忙于镇压民变的时候,谁还有闲暇去理会霸业秩序的存续与否?
那么我们在回过头来看郑国和晋国铸刑鼎的事件,显然就又能深入一步了。晋国铸刑鼎的过程,是赵鞅和中行寅在汝滨筑城,征收铁器铸成刑鼎。这个动作很有一些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铸以金人十二”的味道,除了公布成文法本身的目的之外,很可能还包含了震慑叛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