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倩芸
不论是处在团体格局中还是差序格局中的每个人,都是朝着切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行动的。但为何前者演变为个人主义而后者却是自我主义呢?团体格局是以个体为单位平等地组合而成的,就像紧捆在一起的柴,或说是围棋棋盘上的所有黑子,它们随机而平等地被摆置却为着同一个目标。因为黑子中的你我他都渴望在棋盘上一展风采,他们都希望神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权利被他们的神,即规则所赋予。每个黑子都希望自己出现在棋盘上,因此每个黑子都被平等地化妆为一样的形状和一样的颜色。这时,出现了一个执行团体意志的代理者——下棋的人。而规则一旦被无视,棋盘上秩序被破坏,代理者就要遭受相应的惩罚。黑子们又会寻找下一个能代理他们执行意志的人。所以在团体格局下,规则产生的初衷也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利益和愿望。
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关系却是以自我为核心推出的。由于小农经济易操作的特征,它还没有团体存在的必要。于是,由自我发出的关系就像一块石头投入水面后产生的层层涟漪了。作者做出这个比喻时,只是用以说明好似一圈圈波纹的差序的概念。但当我们再朝波纹的样子再想深点,会发现这个比喻也丰富地形容了差序格局中一些普遍的规律特征——由自我产生的最内圈波纹,随着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重要性的递减,因此到了最外的那一圈,也就成为了最疏远最模糊的一圈。而较内圈的波纹推动较外圈的波纹,也隐喻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很多不是主动产生的,而是被推动的。好比我认识了你,你认识了他,于是我就认识了他,我与他便成了“熟人”。这不单单成了“熟人”,也为攀关系、讲交情打下了重要的关系基础。除此之外,这还能看出差序格局中的关系是复杂且模糊的,强大的伸缩能力也才使得“天下可成一家”。由于差序格局的关系是由自我发出的,于是人们为了最方便最直接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会在关系网络中搜索一根根由自我发出的私人联系,找到相应的“熟人”,进而实现愿望。
也就是说,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下人们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着能最大化实现自身利益,但由于格局的不同,才有了有无规则意识的区别,才有了有无平等观念,有无法律意识的区别,才有了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因此,笔者对“私”的理解便是——差序格局下的每个人形成的关系都是以自我为核心推出且独一无二的,与团体格局的差异在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关系,每个人之间的利益是无太大关系甚至冲突的。就像格兰亨姆的公律,“私”能使自我的利益增长而助长自私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