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电脑前看到一则新闻,让我萌发写文章的念头。
新闻说的是2月10日晚,在淄博火车站内,一位旅客在前来送别自己的父母面前突然跪地不起,并对着父母磕起了头,而一旁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则伸手抹着眼泪。
据淄博车务段工作人员介绍,跪地男子今年46岁,名叫张金丽,家是淄博新华制药厂的,自己在北京工作。张金丽的父母80岁左右,孩子常年不在身边,是典型的“空巢老人”。
据记者了解,张金丽之前已经4年没回家过年,他有个大哥在杭州,父母年事已高独自在家。由于初四就要上班,张金丽初三晚上就要乘坐G200次列车回北京工作,10日晚,当张金丽在淄博站准备乘车离开父母时,面对前来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点酒,张金丽情绪激动,觉得没尽到孝道,自觉愧对父母,所以长跪不起而耽误了车。
据了解,张金丽已婚,有老婆孩子,家中小孩也是4年没过来看过爷爷奶奶了。目前,张金丽在二楼西重点旅客候车区,情绪比较低落,一问就流泪。
淄博站工作人员已经帮该旅客改签了淄博至北京的Z8次列车,10日晚11:34从淄博站开车。
我不知道大家看过后是怎样的感觉。我自己是能体会那一份挣扎的心情。我不知道为何要家里留2位空巢老人在家,我也不知道对方是否一定要在北京才能发展,我也不知道他们家里人是怎么商量怎么赡养父母的事情,我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对待老人,日后他们的孩子会如何对待他们。这一切不是我能管的事。毕竟这个世界上有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能说,对于自己的父母,自己能够做什么在保持好自己的发展同时兼顾赡养老人。昨晚我还看了北大女生演讲超级演说家,标题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让现场的好几个评委都潸然泪下,鲁豫更是狠狠的拍下灯。我在被感动的那一瞬间后,想说的是她说得很轻松,按照我的理解她也是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人,同为80后,我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只是我和她不同的是,我高考填志愿那时候就已经考虑这个问题了。在纠结和狠心,犹豫之后还是选择了当地的高校读书。只因我的老妈妈——奶奶已经79岁了,我去外地读书,老人家的事,谁也说不准,我不想给自己留下不在身边的遗憾,所以我选择当地分数要得靠前的高校,把外省唯一志愿调到第二了,我说如果老天真的要我留在这里,那就留吧,现在我读大学不去外地读,工作更不会出去了,那以后我就定在这里发展了。结果我就留在当地了。我当时报本地真的有些不甘心,然后我用我理性的大脑给了自己很充分的理由,而如今也在一点点实现中了。
俗话说“既来之则安之”,来者即安,安者即稳,稳者自知,生活不等同于工作,所以才需要更好的规划,这个规划需要自己的认同,需要社会的肯定,就像一家开了几十年的小饭店,客流稳定,来客满意,饭店的生意几乎都是回头客,在外人看来,它本可以扩大经营,可是开店的人本着“技术优先,客户至上的原则”一直没有扩大,也许他没有好徒弟,也许他没有好店面,但不管是什么,他得到了社会(客户)的肯定,得到了自己的认同,谁能说他的规划不好呢?
每个人做事的初衷都是好的,我们只需要把结果也变得和初衷一样美好其实就够了;所以,所谓的规划和成功,就是让事情保持他原来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