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的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失去女儿和爱人的杨绛,无法想象她是怎样撑过来的,初看时,很云里雾里,后来回忆慢慢浮现,从阿圆小时说起,到大 再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杨绛的文字很能牵动人的心,情不自禁地脑补出了书背后故事的情境。而从杨绛《我们仨》这本书里,更加看到的其实是她对钱钟书无微不至的照顾及迁就。
但其实,幸福是互相给予的。
杨绛先生的去世也不过一年前,享年105岁。在我看来,他的一生很不寻常却又很寻常。古代人常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杨绛先生做到了有才也有德。
杨绛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大概就是我上一篇文章里所说的一见钟情吧。
“从今以后,咱们不再生离,只有死别。”
整本书看到这句话时,整个人呆愣住了,完完全全地被震撼,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放到现今也是要被评为模范家庭的吧,如果两老还在世的话。”
“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这是这本书的前半梦境式的文字,很平淡,但从文字里也确确实实看到了她对钱钟书的依赖。
自打杨绛与钱钟书的女儿阿圆出生后,一家子很幸福,阿圆不常见到他的父亲,懂事儿后对父亲很陌生,但一会又打成一片,正所谓的父女心连心。“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而从女儿和爱人相继去世后,杨绛先生靠着回忆过日子。“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失去的人儿啊,留在脑子里的回忆啊,一个走了,一个却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