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说: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
他将这种工作方式,定义为“深度工作”,并在畅销书《深度工作》中分享了它的意义和方法。
深度工作,才是一个人的秘密武器。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专注与守恒。
竞争激烈的当下,在高度专注中不断蓄能,你我才会走得更快更远。
俞敏洪曾在演讲中指出: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不断被分散时,他的智商和分析能力会有所下降。
然而,全神贯注于一个目标时,你的大脑回路会高速运转,对事物的认知也会更敏锐。
你的精力越集中,思考越深入,认知水平就会越高。
每提升一点认知,你就能登上一层台阶,最终抵达更高的平台。
《意志力》一书中说:意志力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意志力状态。
那些需要动用毅力去做的事,已经变成了毫不费力的习惯,无需所谓的坚持也能轻松完成。
而想要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必须尽可能地减少诱惑,隔绝干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一旦你养成了随时专注的习惯,意志力便会不断增强,源源不断地为你提供能量。
人的精力有限,低质量的勤奋,比懒惰更可怕。
学会深度工作,有选择地专注,把要紧的事做到极致。
高效的人生,往往会更轻松,也更丰富。
作家村上春树说:“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睁大着双眼什么也看不见。”
身处碎片化时代,眼花缭乱的信息,疯狂抢夺我们的注意力;
层出不穷的诱惑,随意打乱我们的生活节奏。
专注,已然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能力。
只要你沉下心来深度工作,就能跑赢身边的大多数人。
1. 选定深度哲学,合理分配时间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深度哲学”: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特性,以不同的方式分配时间。
他介绍了以下4种“深度哲学”:
双峰哲学:将一周、一个月或一年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深度工作,另一部分处理其他琐事。
节奏哲学:固定选择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深度工作,比如早上7—9点,逐渐培养成常规习惯。
禁欲主义哲学:在某个明确的时间段内,关掉网络、社交媒体、拒绝收发邮件等琐事,尽可能地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全身心地沉浸入工作中。
新闻记者哲学:利用午休、坐车等碎片时间,专注地处理难度较低、周期较短的任务。
每种深度哲学都有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适应人群。
选择适合自己的深度哲学,将时间花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是进入深度工作的开始。
2. 固定工作环境,培养深度习惯
传记作家罗伯特·卡罗,无论换多少次办公室,都不会变动其中的每一寸空间。
放书的位置、堆放笔记本的方法、墙上张贴的东西,几乎从未发生过变化。
甚至,他每天都会穿款式相同的衣服来上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习惯。
一成不变的环境,让他不必为琐事分心,一进门便能自然而然地集中注意力。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为自己指定一个深度工作场所,将所有物品布置得井井有条,避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心力。
一旦你养成了习惯,它就会慢慢影响你,重塑你,给你带来正向回报。
3. 减少工作时间,试着营造紧迫感
有段时间,作者卡尔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缺乏规划,过度散漫。
面对不紧急的任务,他总是一拖再拖,最后不得不加班完成。
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每天下午五点半后不再工作。
为了争取准时下班,他不仅高度集中精力,还想尽办法提升产出速度。
坚持几年后,他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并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写了2本畅销书。
我们习惯拖延、容易分心,往往是因为缺乏紧迫感。
而设置一个截止时间,就像在自己身上绑了一台定时炸弹。
正如丰子恺所说:“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不停流逝的倒计时,会激发我们的动力,督促我们奋力前行。
4. 戒掉网络消遣,学会拥抱无聊
通信学博士克利福德·纳斯研究发现: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稍有无聊,就从低刺激的工作,转向高刺激的网络,会严重减损我们大脑的专注能力。
在等人、排队等碎片化时间,与其频繁刷手机,不如专心思考生活和工作上的计划。
在下班回家后的空闲时间,比起追剧、打游戏,不如阅读自己挑选好的一系列书籍。
无意义的网络消遣,只会透支你的精力,扰乱你的头脑。
把懈怠拖延的时间用来上进,将无所事事的闲暇拿去提升。
熬过无聊与烦闷,便是成长与蜕变的开始。
▽
书中引用了作家加拉格尔的一句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阻挡我们进步的,也许并非自身能力不足,而是精力太过分散。
一个人快速成长的捷径,就是修炼一份专注的精神,拥有足够坚定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