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澔【403】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21-08-16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华杉详解

子贡评价自己,说我这个人哪,我不愿意别人加之于我的事,我也不会加之于别人。这是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听了就说:“子贡啊!那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认为子贡没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子贡不是那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者君子。

子贡是什么人呢?子贡是才高八斗的人,本章前面说了,孔子评价子贱是君子,子贡赶紧问:“老师!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瑚琏之器”,评价他是国之大宝、大器,但还不是君子。因为君子不器呀!

子贡的才干,和后来战国的苏秦张仪差不多,都是巧舌如簧,纵横捭阖。他的最高外交成就,是连环游说五个国家,让他们相互攻伐。当时是齐国要攻打鲁国。子贡为了救鲁国,去游说齐国攻打吴国,把祸水引向吴。齐国被他忽悠了,但是说我的军队已经开到鲁国了,怎么能转头去吴国呢?子贡说,没关系,我来办。他又跑到吴国,游说吴王大夫差去救鲁国。夫差说确实该救,但我怕越国乘我空虚来攻。子贡又出使越国,游说勾践假意加入吴国的盟约。转头子贡出使晋国,游说晋国挡住吴国北上的势力。

故事很长很复杂,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吴国打败了齐国,救了鲁国。晋国又打败了吴国。吴国败后,越国乘机灭了吴国。所谓勾践卧薪尝胆,灭了夫差,背后有子贡的故事在。而鲁国平安无事,得以保全。《史记》记载说:“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不欲自己的祖国被攻,就把祸水引向吴国。他当然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刘澔觉

子贡有才能,才高八斗,巧舌如簧,纵横捭阖。能连游说五个国家,让他们相互攻伐。前面有文章说过,子贡是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君子不器”那再大的器,和君子还是有本质区别。他们根本不在一个纬度,认知和格局也不一样,做的事,还有德行自然也就不可比较了。

在了解子贡的同时,更多的是能够帮助自己理解君子如何,也许我们不能时时刻刻都做到,但是在自己的内心,不敢有一刻停歇,是能不断的惊醒努力,事事趋近。

学习也不是上大学、读博士,考证、考文凭。是真的你在这样的事上磨了。经历了这个过程,在过程总结感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