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52)
问:感知是存在的唯一方式,但它是目的吗?
答:使存在得以存在就是感知,而存在的目的也是为了感知,感知与存在不可分离,无感知不存在,无存在不感知,所以,存在的目的与意义只能是感知。人是感知的主体,人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感知存在,人存在的意义就是感知到更多、更良好、更稳定的存在。人的存在是良好存在的前提,而良好的存在给予人的作用,就是良好的感知,因此,感知良好的存在,从存在中获得良好的感知,就是人存在的前提。
问:应该基于感知逻辑之上建立人类的理性存在,对吧?
答:正是,将感知作为存在的前提,将感知存在的愉悦作为人存在的前提,人的存在才有可靠的理性,人才能建立起目的一致的理性生活。以感知愉悦为生活的宗旨,人们便不会再茫然四顾,到处寻找;人们便不会树立许多思想与主义,奔赴各种处处矛盾的目的;人们便不会离开现实生活,到宗教信仰里去寻找精神的慰藉;人们便不会在物质世界里迷失,为并不值得的私有利益葬送一生。当感知愉悦作为行为的前提,人们的价值观就会鲜明起来。
问:人们会有怎样的价值选择?
答:首先,人们的物质观改变,物质的价值从贵重、稀有及经济价值转移到感知价值上来,人们注重物质给人带来的感知效用而放弃其私有性质和商业价值,简而言之就是重应用,轻拥有。逐渐地,私有观念失去意义,人们不再为分配财富、管理财富甚至争夺财富而费心费力,人们只考虑财富资源的可感知性,人们会将其应用到极致。这将大幅度拓展物质的有效使用,特别是在消除了物质的私有界限以后,物质财富释放出了更大范围和更多层面的应用有效性,物尽其用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而且,由于财富资源对于感知存在的共同性,这使得一切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值。人们知道物质资源与自己是相互关联的一体存在,并知道物质存在服务于人的感知愉悦,人会更好地使用物质,以达到存在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选择物质的因素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变。
问:人怎样对待他人呢?
答:这是人即将发生的最重大的变化,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性变化导致人对人态度上的重大变化,在共同的感知存在中,人再不会将他人排除在自我以外,因为感知存在是一切存在事物共同构成的且不可分离的整体。他人的存在不但是整体存在中最重要的且最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他人的存在在感知关系中构成镜像式的相对关系,他人的存在态就是我的感知态,这就是人类的感知型新关系。这种关系彻底消解了人与人的生命隔阂,完全拆除了人与人的一切边界,人从为自己生存改变为为他人而存在,从他人身上获得自己。这种转换改变了人类的伦理关系:为他人做好自己,从他人处获得自己,成为人类普遍奉行的伦理原则,"他人即我"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心态。这种"他人观"会形成"他人效应",向外扩展到每一个人又回馈至每一个人,这才是人类理性与智慧存在的标志性行为,这才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也是感知式存在与生命式存在的物理性区别,如果使用比喻来说明:生命存在因为其独立个体性质而显现沙粒状结构,人们相处就如同沙子挤在一起,社会就像一个沙子构成的沙漠;而感知存在因其共同的外向性感知特性使人的存在犹如水滴,人们相处就如同水滴与水滴相融到一起,人间社会就是水滴们相汇集形成的大海,人与人在社会的海洋中交融,你能分清谁是哪一滴水吗?在海洋中,任何一滴海水都不会有干枯的忧虑,这就是人间关系的“海洋逻辑”。
问:这种人间关系会不会仅仅是一种理论的结构模型?
答:这是感知存在的逻辑模式,事实上,人从他人身上希望获得多方面的需求已经由来已久,人与人并非只有生殖繁衍以及结伴谋生的关系,人的精神情感、认识验证、生活回应、情趣欢乐……等等,必须由他人参与才能完成,他人不但是自己参照、模仿、应证的对象,他人构成的世界,才是实在的生活现场。人对他人的实质性依赖是多方面的,人需要在他人处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荣誉感、成功感、亲近感、快乐感、归宿感……人的所有精神情感都必须从他人处获得,并且,人感知的全部世界和全部生活,几乎都是由他人构成的,个人存在的实际身份主要并不是参与者,而是观察者和承受者,个人接受着由他人构成的实际生活。这就意味着,他人的品质,他人的作为,他人的态度,他人的精神情感,他人的存在形态决定着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命运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他人决定的。个人生存最重要的关系对象并不是物质,而是他人,和他人的实质性关系,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接下)
本书《感知新世界》已在亚马逊、京东上架销售,如需完整了解感知论,进亚马逊、京东搜索:感知新世界,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