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发布了2018《互联网趋势》报告。1995年,米克尔在摩根士丹利做分析师,当时她就是第一份《互联网趋势》报告的作者之一。过去20多年,她每年差不多都在这个时间发布报告,这份报告也被业内人士当成一份重要的年度参考文件。下面我们就看一下今年的报告提到了哪些重要趋势。
首先,全球互联网的增速放缓了。在设备方面,去年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第一次没能实现增长的一年,而2016年的增速是2%,所以增速是在下降的。在用户方面,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6亿,虽然超过了全球人口的一半,但2017年的用户同比增长7%,低于2016年的12%。不过,虽然增速放缓了,但人们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却没有变少。报告说,2017年美国成人每天平均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是5.9个小时,高于2016年的5.6个小时,其中有3.3小时是在用手机。这也给手机上的移动广告带来了70亿美元的增长机会。
其次,科技公司正在受到“隐私保护”的困扰。不管是Facebook的数据门,还是欧盟刚刚实行的数据保护条例,都表明“隐私保护”越来越值得高度重视。报告还特别提到了中国互联网用户对隐私的态度。根据咨询公司捷孚凯(GFK)的调查,中国互联网用户因为可以获益而更愿意分享数据的比例达到了38%,在所有国家中比例最高,全球平均比例为27%,美国为25%。
第三,中国与美国的互联网差距正在迅速缩小。5年前,全球前20名互联网企业中,美国占9家,中国只有腾讯和百度两家。而现在,全球前20名互联网企业中,美国占11家,中国增至9家,包括阿里、腾讯、蚂蚁金服、小米、百度、滴滴出行、京东、美团点评和今日头条。不过,在互联网全球化方面中国和美国仍有差距。比如,Facebook和谷歌的全球活跃用户分别达到了22亿和20亿,而腾讯的微信和阿里巴巴的电商活跃用户,则分别为10亿和7亿。
最后,今年报告的中国市场部分和去年一样,是由高瓴资本提供的。报告认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体现了增长的态势。中国网民数超过7.53亿,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比增长8%。移动数据流量消费同比上升162%。在线娱乐方面,短视频内容和信息流产品占据了市场。而在2017年全球游戏软件收入规模上,中国超过美国位居第一。在电商方面,2017年中国电商渗透率达20%,在全球市场中渗透率也是最高的。
宁高宁是中化集团董事长。在此之前,他先后担任过另外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华润和中粮的董事长。这三家公司都是中国举足轻重的国有企业。宁高宁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智慧很受推崇。曾经有媒体称他为“中国摩根”。得到订阅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主理人宁向东,也曾经在专栏里多次提到宁高宁的管理。
5月17日在湖畔大学,宁高宁分享了他在管理中对中国人常说的“局”,以及组织的看法。
在宁高宁看来,包括“局”在内的中国字,非常有意思,可以代表非常多的含义,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中国人会用“局”这个字来描述很多事情,从棋局、饭局到格局、布局、时局等等。
宁高宁说,中国人会把很多事情都放在局里看,“把局变成了一种系统性思考,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和冰山一角”。宁高宁对局的理解是:多种因素的系统性组合。局不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它是一个组合资源和调动资源的方式。
世界是由不同变量、不同因素组合成的大大小小、不同的局。每个人都在制造各种因素组合的局面。比如,做一家公司也是在做一个局。公司这个局里,一定有精神的、物质的元素在里面。而一个成功的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局:多元素组合起来,大过单一元素的分散相加或者简单组合。
在这种思维下,就不能把创新简单理解为,开发一个酷炫的产品,或者加大研发投入。因为,创新也是“局”。一个公司要想变得创新,就必须让整个公司从文化、价值观到组织开始转变,才能改变创新的局。宁高宁说:“如果组织没有改变,这个企业是变不了的,你调动不了资源,也集中不了资源。所以我们讲创新,就是讲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企业。”
对“局”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去预判发展。通过对局面的分析,判断哪个因素重要,哪个因素相对次要,每一个因素的改变会产生什么结果,对未来局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思维的训练,就能够带来预见性。
宁高宁说:“全局式的思考和预测是管理者所需要的,否则就没有领导力。组织的天性就是希望一个领导人站出来说,明天是什么。你可能说错,当然最好不要说错,但是你必须有大局观思维,形成对问题的多方位分析。”
我们再看一下宁高宁是如何理解组织的。在宁高宁看来,马云对组织的塑造能力就很厉害。马云跟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当过老师,老师不怕把同样的话每天重复五遍。这样的重复对组织的塑造和观念的影响很有用。
宁高宁总结,一个健康的组织要具备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要尊重物质,但是也必须塑造精神。组织必须掌握好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平衡。物质性就是让人得到物质回报,这点容易理解。但是精神性不少人会认为太虚。宁高宁的看法是,组织塑造必须有精神在里面,讲激励,更要讲精神。而且,精神不是虚无缥缈的,在评价和考核一个员工时,要同时看有没有实现物质和精神目标。“精神不是骗人的,不是虚无的,不是拿来做工具用的,你的信仰和你的事业是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个要素是,要尊重人性和个体,也要塑造组织性。
宁高宁说,在公司里,首先要认为每一个员工,一定是一个美丽的人,所谓美丽,就是从品德到动机再到能力,都很好的人。好的人是在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公平的环境里出不了多少好的人,所以,尊重人性和个体,是最基本的。但是,在每个人保留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大家能适应组织性,认同组织的目标,有服从性和纪律性。尊重个性,同时要塑造组织性,这也是组织必须要做到的平衡。
第三个要素是,要尊重教育和培训,也要提高选人的能力。
宁高宁认为,要想把一个人培养成领导者是很难的。一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就应该去做专业的事情,而不是一定要让他去做领导。组织必须要尊重天性,也就是尊重人天生的能力。“一个人自身会有很多素质让他适合某一类职务,选择他会比教育他更重要、更有利。”
第四个要素是,给企业管理者更长时间。
一般的思维会认为,公司业绩不好,就要换掉管理者,这个时间可能是两三年,也可能是五年、十年。但是宁高宁反问:有哪个企业是因为换CEO很快而成功的?相反,倒是有不少成功的公司领导者一做就是几十年。比如李嘉诚领导了公司60多年,全球最好的航运公司马士基也是,掌门人为公司服务了40多年。其他的例子还包括巴菲特、任正非等。
宁高宁说,虽然一家企业的领导者很长时间不换,会有人批评说老化,不能创新了。但是,确实也没什么公司,因为三五年就换一个CEO就有了创新能力。
他的观点是,要把选人放在第一位。在选人的过程中下比较大的力气,发现好的管理者的种子,然后给他更多时间让他去发挥。因为换人其实成本更高。在企业里换一个中层,前后就要浪费四年时间:刚任命一个人,不能第一年就换;到第二年发现不行,要找人;找到之后,第三年换掉;然后新来的人又要学习熟悉一年。“四年下来,企业没有很大进步,可竞争对手已经走了很远。”
宁高宁总结说,局和组织这两个加起来,就能造就一个领导者。而领导力就是,能够审时度势,带好团队,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设定好目标,激励大家去达成目标。
宁高宁自己曾做过三个大集团公司的领导者。他的经验是,做企业有逻辑顺序,是循序渐进的,“企业有自己的历史,有自身的骄傲,不能说我来了以后,你们都不对,我重新来过。”有一次他刚到一家公司,听下属汇报,他回复说,那样做不行,应该这么干。结果对方回答,您说的方法五年前用过,不行。宁高宁感叹:“你会发现马上能想到的方法别人都想过,你不要以为你聪明。公司有近70年历史,换了多少代人了,他们都是很厉害的人,他们都试过。”
每次到一家新的公司,他的方法是,首先统一理念,先问大家想达到什么目标。如果是想要像马云那样有钱,在国企显然不行;如果想要当官,走企业这条路也不行。其次,理念和目标统一后,然后就一起通过企业来实现这个目标,通过企业的发展来完成个人的发展。
以上就是企业家宁高宁对大家常说的“局”的理解,以及他对组织和管理的看法。
希望对你有启发。
内容参考来源:《宁高宁湖畔大学授课:“局”和“组织”,综合到一起就是领导者》
我们人类,是靠概念来理解世界的,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世界的扭曲。
举个例子,如果我问你,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是距离我们今天更近呢?还是距离埃及大金字塔建造的时间更近呢?
直觉上,应该是距离金字塔更近。但是正好相反,她到今天不过2000年,而距离大金字塔有2500年。你看,因为我们用“古代埃及”这个概念,去概括金字塔和埃及艳后这一组事实,所以我们才觉得它们更近。
这就很尴尬了,人是用概念来理解世界,这是没办法的事。
那我们就永远接受被概念扭曲的世界吗?不是,有解决方法。我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概念,让它们交叉验证,把一件事放到不同的概念系统里重新理解。
为什么说一个人要有“多元思维模型”?就是因为,你掌握越多的概念系统,就会越接近了解世界本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