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末的树洞环节,来回答几封信,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第一封信
我逐渐长大,她逐渐变老,我经常打心眼里瞧不起她
媛媛姐你好,我是一名26岁的女生。
我跟我妈的相处模式并不健康,我是单亲家庭,妈妈是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
小时候妈妈为了生计不能经常陪伴我左右,只要我做错事了就会一直挨骂,从小到大被责骂比被鼓励的多。
我从初中到大学都寄宿在学校,所以跟母亲的沟通也减少了,碰到什么事我也不想跟她讲,因为讲了,她事后跟我吵架的时候就会拿我的糗事讽刺我。
有时候讲话还爆粗口,衣服随便搭没形象,人际关系也处理得不怎么样,还有好多农村妇女身上的陋习。
随着我逐渐成长,她逐渐变老,我经常打心眼里瞧不起她,还经常感叹我为何会生在这样的家庭。
不是不知道她辛苦:自从我出来参加工作了,体验到赚钱不易,我也会觉得我不应该这样想妈妈,妈妈是世上最爱我的人,也是我最大的后盾。
可心里这么想,表现出来又不一样。我经常因为她做错一件事而很不耐烦回复她,就像她小时候对我的态度一样。有时我在想为什么我对别人都可以那么有耐心,对她却那么苛刻。
我经常会因为自己说了太过伤害她的话,自责一个晚上,很难过的那种。每次都对自己说要对她态度好一点,可是大部分时候伤人的话又轻易脱口而出,她好像每次都能原谅我,第二天当成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甚至对我更好。
所以媛媛姐我很困惑,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好我和母亲的关系了。希望媛媛姐可以帮我走出困境,谢谢!
回答:
你看《三十而已》吗?里面的王太太可以住豪宅的最高层,有钱到能为儿子买小行星,但是儿子嫌弃她,觉得她没有文化。
所以,并不是因为你的母亲是农村人、没文化、品味差,你才嫌弃她的。
据我的观察,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长阶段。
我们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因此拿鄙视她的形式,来挣脱她。
哪里是瞧不起她,其实是瞧不起自己罢了,本身就是一个敏感脆弱的人,有了不体面的母亲,可谓是雪上加霜,母亲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自我厌弃的出口。
马云会嫌弃自己的母亲么?俞敏洪会瞧不起自己的亲戚么?他们没那个时间和心思,在他人身上去投射不好的自己,而且大概率他们觉得,自己挺好的。
所以当你能悦纳自己,才能悦纳家人,这不是一个你与母亲的关系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
至于对父母不耐烦,我也偶尔会有这样的时候。
当我工作不够顺利,今天心情不够好的时候,父母若再添乱,很难保持耐心,这个是难免的。
其实父母忙碌、不顺时,对待小时候的你,也有不耐烦的时候。
都是人性而已,谈不上多严重。
当你能把这件事儿看的不严重了,就能包容了。
即使做不到包容,也可以无动于衷。
第二封信
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
媛媛姐,你好,我是家里的长女,有弟弟和妹妹。
我发现自己性格有个缺陷,不懂得争取。大学社团的时候部长问,这件事有没有想负责,我其实蛮感兴趣的,但没有举手,工作后这一问题就更影响我了,不主动,就安安静静做好手头的事,或多或少错过了一些机会。
自我反思、自我剖析之后,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从小到大,我爸爸妈妈总是告诉我,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一开始我也会抢玩具,喜欢吃什么也会大声说,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就安安静静地成长为了他们口中那个,最懂事、最不让爸妈操心的好姐姐了。
仔细想想,我父母的做法其实是很多家庭的常态,他们同样很爱我,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样的教育影响到了我的性格和成长。但我还是很难过,想回到过去抱抱那个不争不抢、乖巧到让人心疼的自己。
媛媛姐,我应该怎么改善这一问题呢,每次鼓起勇气想争取一些东西的时候,我都会心里发怵。
回答:
当姐姐久了,变得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了。
你的性格,确实和过去的成长环境有关系。
不过,当我们找到了原因,又怎么样呢?
我很喜欢的心理学家是阿德勒,超过喜欢弗洛伊德。
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在童年可以找到所有问题的原因,但是找到了之后应该如何改变呢?
我的感受是,当我们越发执着于这个原因的时候,就越没有办法改变。
因为这个原因,大概率是他人造成的,所以越追究,越无力。
所以当我们知道了原因,就应该放下它,把目光转移向目的,不要再去想,我为什么成为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去想想看,我想成为什么样子。
不要去想原因是什么,多去想想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当你把目光投向了目的,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如何变得更自信,更坦然?
方法有很多,你去试试吧。
第三封信
年纪轻轻就进入了这样的“稳妥”
媛媛姐你好,我是今天大三,明年就是应届毕业生了。
我的问题是:叛逆怎么办(我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在叛逆)。
我毕业后想从事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我爸妈以及姑姑之类的亲戚都想让我考公务员。
我本来并不抵触考公这件事的,就像您之前在文章里写过的,这可能就是适合大多数人的、比较稳妥的人生。我只是有点不甘心,年纪轻轻就进入了这样的“稳妥”。用我学长(学长就是一毕业就考公)的话来说,过快地被磨平了棱角。
再加上我爸妈一直在催促,很鄙夷我的找对口专业的选择,我姑从小也不太接触我,偏偏在这个时候来指指点点我的人生。我就叛逆了!!抵触心态油然而生。
于是我就搞不清楚,是我真的不想考公,还是因为被指点得太多,我出于赌气不想考,就好像如果我照他们说的做了,就是屈从了。
媛媛姐,当外部的声音嘈杂的时候,该怎么分辨自己内心的声音呢?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谢谢您。
回答:
选择,是一个让人很矛盾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个看清楚内心的机会。
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记得两个不要。
第一, 不要只考虑经济的标准。
如果只从利益的角度出发,a和b两个选择,到底哪个好处多,这是一个客观问题,不管是你来计算,还是经济学家来计算,还是说智能机器人来计算,答案都是一样的。
这个选择,并不需要你去做。
第二, 不要只考虑环境的标准。
谁支持你,或者谁不支持你,是否出现了一个机会,这些都属于是环境的因素。
你应该多去想想自己内心的标准。
我到底想要成长为什么样子的人。
未来五年,你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公务员,还是希望自己在什么别的企业工作,这个才是应该想的问题。
而你今天的选择,就是成为那个人的第一步了。
第四封信
怎么有效地跟舍友沟通?
媛媛姐是不是比较早就住宿啦?
我舍友晚上不是打游戏就是聊电话,关键!她手机微信的提示音不关,想象一下那种被消息轰炸的状态吧。她每天起床时间晚,但是我得早起呀。
委婉地提过也没有用,她好声好气地说知道了,但是没有改!我好久没有12点之前睡觉了。我也是不争气,每次开口跟她沟通都要做好久的心理建设,讲完了还不起效我就更自闭了。
媛媛姐可以结合自己的住宿经验,传达给我一点舍友沟通的秘诀吗,谢谢姐姐。
答案:
给你的答案很简单,去学学《非暴力沟通》吧。
快去读,咱们读书会也有这本书,早点读,早点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