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打记事起,妈妈就常在我耳边唠叨:玩具不玩了,要包装好放回原位;剥下的水果皮,要扔在垃圾桶;进门换拖鞋,雨鞋是雨天穿的;早晚记得刷牙……
那时候我小,是听话的好宝宝,深得妈妈真传,也赢得不少点赞,日子快乐多多。
等到上学,我懂得了一个叫“习惯”的词,明白了妈妈说的那些就是帮助我们养成良好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师的教诲下,我所知晓的“习惯”内涵更丰富,也渐渐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最引以为傲的要数“做笔记”,尤其是语文课目的笔记,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作为一个学生,会做笔记,不仅仅是好习惯,也不失为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说得这儿,心有小傲娇呢!翻翻手抄笔记,真是一场视觉享受。
关于“做笔记”良好习惯养成的经验,借此机会分享给所有同学,如果用得上,也算是“做笔记”最惊喜的意外吧!
一、好习惯始于模仿。
还记得自一年级起,课堂上老师会指点小小的我们在书上圈圈画画,但并没有“做笔记”这一概念。这样持续到三年级,一次大课间,偶然看到搁在讲台上翻开的语文书,课文里有手写的批注,工工整整,红蓝两种色笔迹清清楚楚。真的太美了!我也要这样做。于是,我学着在课文里作批注,先是简单的圈画生字读音,笔顺笔画,后来,圈画重点词句,但自我感想类并不多。这应该是我“做笔记”良好习惯的开端。
二、好习惯离不开善于尝试。
三年级下半学期,我知道了课堂上就该“做笔记”,一来二去,也渐渐摸着些门道,尝试各种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比如:课前预习时,对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我会用双浪线➕问号标注,在听课时高度集中注意力,对老师的讲解随时记录关键词,遇到疑惑,也会大胆在课堂发问,并注意用彩色笔作“二度”批注。
不是吹牛,如此带着问题“做笔记”可谓是我学习进步的法宝。
三、好习惯终于坚持不懈。
到了高年级,我“做笔记”已经初有自我风格,因科目不同,我会用不同的模式。语文批注多是欣赏,感悟;数学则重在解题思路,方法;英语最关键是与中文的对比……
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很惊喜自己的坚持不懈,更惊喜的是不知不觉中,学习时会“做笔记”的能力大大提升!
叶圣陶老先生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同学们,为良好习惯养成,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