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果园吗,就在方头家房子背后的小学背后,果园本来很大,应该最初属于集体的,后来均分给了村民,方头家也分到了一块,分果园应该是方头没有亲身经历的,只知道记事起自家就有这么一片果园。
果园种的是橘子,那种叫做蜜桔的橘子,说是蜜桔,实际上吃起来是酸的,至少吃上三四个后,吃饭的时候都咬不动米饭那种,可这是方头能吃到的最多的水果了,或许是因为平时混嘴的东西少,孩子们基本都是从开始有一点点黄就开始偷偷的摘来吃了,剥皮过后,分成小瓣,送进嘴里一咬,烈日午后的睡意全然消失不见。
每当夏天开始,烈日炎炎,就开始要在果园搭个草棚,竹子做框架,绑上稻草作为房顶和四周,当然要留个门出来,里面再用竹子支起一张与草棚一体的床,也是铺上厚厚的稻草,最后再铺上一床竹编的凉席,就算大功告成了。
草棚的作用只有一个,方便看守果园的人睡觉,为了视野开阔,有的人家甚至会把草棚搭在果园旁边的桉树上,再搭个竹梯,这草棚大概离地五六米高,整个果园就能尽收眼底,要是谁顺手牵羊,拉动树枝时发出了声响或者带动了整棵树的抖动,草棚里的人就会大吼一声:“哪个?”,要是没有人回应,就会迅速爬下草棚到果园里面看看发生了什么。
几个看守果园的大人们闲的无聊时,会一起打会扑克,又或者聊天吹牛。村里有户人说,那年刚搭好草棚睡里面的第一个晚上,做梦总听见有人叫:走开,走开,挪一下。一晚上没睡好,白天起来发现是草棚的有根横着的竹竿搭在了旁边的先人的土堆上了,赶忙锯掉那根过长的竹竿,自此以后,没再做那样的噩梦。吓的方头再也不敢追着大人晚上一起去果园了,自此以后路过果园的任何一处先人的土堆,都赶忙小跑一溜烟的通过,片刻不敢停留,因为大头对此深信不已,举头三尺有神明啊。
待到橘子大概有一半红的时候,就开始采摘了,家家户户都是全家老少一起出动,摘的摘,装的装,青壮年男人们就一担一担的往收橘子的商贩那里挑。当然橘子也不会全部一起成熟,总有几个成熟晚点的,或者是没注意到还继续留在果树上的,果园就成了夏日午后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了,当然主要考验孩子们的眼力了,全凭本事,毕竟爬树也是需要技巧的,没抓稳从树上掉下来也是会痛好久的。如果个别橘子逃过了孩子们的残害,那才有机会完全成熟后才会被发现,因为这时候橘子的皮都会变得橙黄橙黄的,剥开的果肉也是无比香甜的,用现在的话说叫做甜过初恋。
实际上果园里面不止种了果树,还会按不同季节种上不同的农作物,比如花生玉米黄豆红薯等,土地从来不会在农民手里荒废,连地边的田埂边都会种上黄豆和蚕豆。
后来蜜桔卖不上好价钱了,很多村民听了别人的建议,锯掉部分枝丫,嫁接上了脐橙,就会有一两年没有果子吃,毕竟没有那么快挂果。也有的嫁接了别的品种,甚至有两户将橘子树连根挖了,种成了桃子或风水梨,再后来也没有哪户人家的水果能真正的卖得了什么钱了,毕竟果树管理不好,新品种管理不来,也不会有好收成,或者我们这里的气候本就不适宜那些品种的果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