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年轮故事征文大赛
孙劲松长得不算英俊,黑黑的皮肤,个子也不太高,你和他相处,却觉得他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算起来是我转了好几个弯的亲戚熟人,是一个村里的。
孙劲松35岁之前的人生都挺一帆风顺的,在合适的年纪找了适合的老婆英子,两个人勤俭持家,生了儿子带到了常州打工,他头脑灵活肯干,在厂里得到了厂长的重用,工资收入挺高。再加上他还做一点小生意,日子过得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打工的城市常州立了脚,买下了一套房子,令许多人羡慕不已。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谁知几年前他的父母亲先后生了重病,他们又不愿意到市里来。孙劲松不得不放下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老家照顾父母,他的父母就他一个儿子,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母亲身患癌症,治疗了半年多,最后还是撒手人寰,他还没从悲痛里缓过来,父亲又被检查患上了胃癌。这接连的打击令他有些憔悴,儿子还在上大学,老婆要上班,孙劲松只有辞职回家照顾父亲。
父亲身体虚弱,需要一次次到省城化疗,孙劲松就一次次开车陪父亲到省城,一住院就是三四天,吃不好睡不好。化疗结束开着几个小时的车返回家中。父亲的病并没有因孙劲松的孝心而减弱,相反越来越严重,最后还是离开了他心爱的儿子。
送走父亲以后,孙劲松看着空落落的房间,心里难过叹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父母等着他回家了。由于陪着父亲看病来回奔波,心里压力也大,他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状况,他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了一堆药物让他调理,调理了整整半年,才算恢复了健康。
这时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决定不到常州去上班了,就留在家乡,他要承包村里的土地,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来。父母虽然不在了,这儿还是他的根,他想把根留住。这个决定大家都不理解。虽说现在农村生活条件好了,大多人盖起了小洋楼,但房子里面都是空落落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只有老病弱才在家,孙劲松正值壮年,他怎么就想留在农村呢?
老婆英子也不能理解,他在厂里上班干得正好,儿子上大学便于照顾,孙劲松对妻子说:“你不愿意回去就先上班,等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你如果想回去就回去,不回去你就在这。”英子知道孙劲松的性格,只要是做出的决定,很难更改的,她打算看情况决定是否回家乡。
孙劲松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回到了老家,他回到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竞聘村干部。他是大专生,村里的干部现在都是别的公社的人担当,孙劲松的父亲也是村干部,作为儿子难免受到影响。他想充分了解国家的政策,为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下这个决定也不容易,现在农村干部的事也不少,有关于扶贫的,还有土地承包的事宜千头万绪。他的老丈人开始非常反对,孙劲松对老丈人说:“我们原来这个平原能收获好多粮食,我们国家本来就是粮食缺少的大国,你看现在好多人把田地都不种了,承包给人挖鱼塘养虾或种各种葡萄啊之类的种植业,其实并不适合我们当地的行情,有的亏损了租金都交不起。我决心多承包一点农田,别的都不种就种粮食。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这个米、面都是老百姓最需要的,谁家还不吃大米呀!收入应该也不错。”
老丈人听到他的一番话有点动心,他看见农村有好多土地被人挖了,赔本就跑了,好好的田地也废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还是很心痛的。既然女婿愿意在农村干,那就支持他,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老丈人就积极帮他拉票,小松的父亲在村上有点威信,老丈人的人脉也比较广,最主要的是大家都对孙劲松的人品比较认可,知道他是个孝子又有头脑,是村上先富起来的人。这样在多方势力的综合推动下,孙劲松经过竞选,很顺利地当上了村支部委员。
前一阶段我回老家见到了孙劲松,门口停着他在常州开回来的汽车,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家坐坐。我们进去一看房子是他父亲以前盖的,里面只有几件简单的家具,冷冷清清的。孙劲松说他现在经常要值班,很少在家,天天忙得不得了,村上最近有好多任务,要走访扶贫,还有老百姓的各种纠纷都来找他,他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每天回来,简单地自己做点饭吃吃就行。
他说目前已经承包了七八十亩田,接下来还要多承包一点,大面积地种植小麦和稻子。虽然现在机器抛秧比较省事快捷,但真正产量高的还是那些手工插秧的,所以他准备到插秧的季节雇用一些人来帮忙插秧,这样产量就能提高不少。说话期间有好几个电话打给他,问他关于土地的一些事,电话接过他有点疲惫,说昨天忙到十一点多才睡。他聘请了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帮忙指导,争取科学种田提高产量。
现在农村夜间都是黑漆麻乌,伸手不见五指,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下一步村上准备装上路灯,目前已经在前庄装一部分了,晚上也有几位老大妈出来散步了。如果村上晚上亮堂堂的话,业余生活就会丰富一点,也可以组织多种文化活动,让老百姓乐起来。
听了他的话,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眼前这个瘦瘦小小的男子,他头脑里装着老百姓,装着他的复兴计划。谁说农村没有发展前途,农村有大片的土地,土地就是我们无尽的宝藏,只要充分开发,人民一定会过上富裕的生活。
去年随着高铁的开通和道路的越修越宽,村民出行越来越方便,一到下雨天一走一脚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还了,出门全是柏油马路。
好多务工的人员也回老家创业,附近盖了许多工厂,有多个工作岗位。相信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来,毕竟这是他们永远牵挂的根呢!
告别孙劲松,我们走在乡间的大路上,看见田里麦苗已经发出绿油油的光泽,正可劲地拔节生长,又是一个丰收年啊!这种情景熟悉又亲切,使我莫名地感动。
想起以前在老家生活20年,天天和这些土地为伴,那时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有许多难忘的回忆。希望孙劲松等有志青年把我们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那样我就可以向朋友们自豪地介绍我的家乡,那是富饶仪人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