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诩是属“桃花源派系”的,如果什么也不要去追求,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有多好?但事实是这种自我隔离的心态一旦与更多的人有交集就会产生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往往来源于自我认知的落后。
问自己问题:一直在逃避什么?
我的感受是周围是一片黑暗,而被这片黑暗包围,内心的恐惧淹没了我,所以我一直都在怕自己在改变过程中要不断面对的未知的考验,这种状态会时而反复折磨我的小心脏。
如何有效的解除这种强大的痛苦呢?
吴伯凡老师给了答案:“当我们从一个没有饥饿、寒冷,无比舒适的世界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就立即要面临着来自这个真实世界的种种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饥饿和寒冷,以及各种各样的凶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有一种愿望,想要重新回到母体,回到matrix,回到子宫,回到桃花源和伊甸园——逃避自由,回归自在的那样一种状态。
你想获得认知的权利,必须同时接受与认知紧密关联着的代价——痛苦,选择,自由所带来的强大压力感。”
“拥抱认知也就意味着拥抱痛苦。”
认识到自己痛苦,即是舒适区结束的那一刻,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可能呆在自己构筑的“桃花源”里。
“彼得·潘综合征”:彼得·潘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neverland,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跟真实世界说“不”的那么一块土地上,在那里,他获得了某种自在。获得这种自在的代价就是跟真实的世界脱离。
很多时候我也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甚至非常讨厌自己长大的样子。
当买东西或者涉及到与金钱有关的事情上,当内心不痛快时,突然间会很负气的说“不要了”,像个不讲理的小孩,就想放弃和逃离。这样的事发生过很多次,事后也会后悔。
那种想逃跑的感觉是我的防御模式,想要一种安全没有攻击的感觉。
真正长大的感觉意味着可以面对各种考验。
当尝试着做一项从来都没有做过的工作,就要先走出内心的舒适区,用笑来老师的话说“放弃一部分的舒适区”,这也将是我接下来将会去面对的,在认识到自己会通过痛苦时,反倒很期待接下来的冒险,,甚至有些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