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抽空看了最近网上大火的《驴得水》,这部豆瓣评分8.4的大众口碑电影,并没有获得专业影评人的青睐,过于舞台化,情节推动生硬,不交代背景,好剧本≠好电影……
影评人们在给电影差评时,列出的理由大多数是与话剧原作相比较的。我没有看过这部话剧,但是从电影的台词与情节设置可以判断出,这一定是一部好话剧。
没有机会看过话剧的人,只能就电影评论电影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具有浓重奇幻色彩的,荒诞的写实电影,冷幽默,黑讽刺。背景设置在1942年,年代的含义不言而喻。
除了年代,电影对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来历几乎全部略过,观众很难从电影中直接获得信息,这让很多观众表示不满,电影也因此饱受诟病。
当然,较真细致地观众还是可以从影片开始后的情节进展来追寻到蛛丝马迹的。例如故事发生地有以下特征:
缺水。主角们所在的学校位于无水源可用的山区,需要走二十里山路,才能拉到水,驴得水由此而来:一头专门用来拉水的驴。
高原病。几乎每一个外来的领导来到学校都会产生高原反应,特派员和美国人罗斯都是如此。
铜匠的语言。电影里,铜匠朗诵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说的话,很多人表示很“不明觉厉”,网络上有网友给出答案,铜匠说的是蒙语。
几个特征对照下来,推断故事发生地应该在大西北,一个资源贫瘠,知识匮乏之地。
五个所谓的知识分子来到这里,进行基层农村教育改革试验,发现现实并非理想中那么美好。因为水资源的匮乏,他们不得不虚报编制,用“驴得水”老师的工资去养一头拉水的驴,就此,一系列荒诞的故事才开始发酵。
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驴得水》暗含的隐喻与黑色幽默线索太多,头绪太杂,涉及面太广,我这里,只想探索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在《驴得水》中,每一个角色关乎命运与未来的选择问题。
校长,是个从事教育几十年的老教育工作者,他心怀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理想主义,连蒙带骗地把他的学生,同事和女儿带到这个有山没水的西北蛮荒之地。为了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愿景,他牺牲了自我,放弃了师德,丢掉了人格,用虚报蒙骗的方式坚持着他的理想道路。
校长有没有选择?没有。
他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必须去想办法弄钱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一头驴虚报成一个英语老师;他想圆谎,就只能再找一个铜匠来伪装成“驴得水”;他想拿到美国人给的那笔抚恤金,就只能劝自己的女儿去冒充“驴得水”的未婚妻,最后,真的差点把女儿嫁给了“驴得水”。
铜匠有没有选择?没有。
他是一个铜匠,他的生活看不到一点希望,在外干的最辛苦贫贱的活儿,回家在强悍霸道的媳妇儿面前,永远是抬不起头的。如果说成为驴得水之前,他没有自我觉醒,之后则尽自己的可能想去做改变。他力求的改变,从读校长送的几本书开始,从跟媳妇儿做爱的姿势开始。
铜匠因为想去做选择,他要去报复视他如牲口的张一曼,他要去装死人,获得特派员的青睐,他抱着美国人罗斯的大腿,只想跟着他混到美国去……最后,当一切大白天下,他只能继续当他的铜匠。
周铁男有没有选择?没有。
他一开始是一个愤青,看不惯一切丑恶的事物,他单纯地爱着校长的女儿佳佳。可是,他是一个被子弹从脸上擦过的人,他距离死神只有一毫米的距离,所以他害怕了,他怂了,他跟低贱的铜匠一样,跪在特派员脚下,不停地磕头认错,摇尾乞怜地求得苟且地活着。对,他除了如此活着,别无选择。
有谁被枪这样打过?他怂,是有原因的。
对于周铁男的转变,有人觉得太合理了。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不怕死的英雄,那是因为他们被第一枪被打中了!无知者无畏,知道了,就成了胆小鬼。
裴魁山有没有选择?没有。
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境不错,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他爱着女同事张一曼,以为这个有着不堪过去的女老师肯定毫无疑问地也爱自己。可是,没想到她竟然敢毫不珍惜地拒绝自己的求婚,并跟一个下贱的铜匠一起给自己戴了绿帽子。裴魁山只能选择报复,报复这个人尽可夫,不要脸的臭婊子。直到,把她逼疯,逼到死亡的悬崖上。
面对周铁男的责问,裴魁山反驳道: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来绑架我的利益?
对于裴魁山来说,他已经没有道德了。
“驴得水”有没有选择?太没有了。
它只是头驴,任劳任怨每天走二十里的山路,给人类拉水,不仅仅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自己的家还被火烧了,只能住在山洞里。最后还成了人类报复的牺牲品,一个招呼都没打,就被人给烧了炖了。电影里,一个特写也没有,只有几个侧脸的镜头,好歹也是第一主角,好不好?
张一曼有没有选择?
或许,她是唯一一个做了自由选择的人。她选择拒绝裴魁山,选择“睡服”铜匠,选择自己用一声枪响,结束了生命。
在知乎上有网友说,《驴得水》是一部拷问人性的电影:如果我的脸上挨一枪,我也得跪下来求饶吧;如果我心爱的女人居然跟一个臭铜匠绿我,我也想指着她骂她婊子;我以为我找到了真爱,她却翻脸说我是牲口,我也想能有多惨就整她多惨吧。好讨厌剧中人的变化,但是如果生活在剧里,我大概不会比他们表现得更好吧。
想想,真的是如此,剧中人物在影片一开始的时候,是多么的善良,正直,可爱,和谐。如果,教育部能批准学校养一头驴,校长就不会选择去虚报编制捏造出一个“驴得水”老师;如果,张一曼能答应裴魁山的求婚,裴魁山将会跟着他的心上人一起相爱相守到老;如果铜匠没有被张一曼“睡服”,他还会是那个听老婆话,勤俭持家的好丈夫;如果周铁男被警卫长一枪打死的话,那么他就是整部电影中唯一一个毫无缺点的正面人物。
可是,他们无可选择,只能随着剧情成了他们最终要塑造的样子。
电影海报上,宣传语写得特别好: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都哭了。
大俗小雅 /文
本文首发简书,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