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州,神机军大营,王羽正在营帐中思索着,回想起自己跟随于明游历四方的经历,一幕幕浮现起来,“若能天下止戈,该是一件多么大的功德呀,三十万禁军灰飞烟灭,不知多少人又要家破人亡?”王羽感慨道。
“将军,徐元的人马今天安分了许多,您看我们?”张强问道。
“接着盯紧他们,徐元抗旨不遵反而一路尾随我军北上,我不能让他进京城祸害百姓!”王恒说道。
“是,属下告退。”
张强退下后不久,王羽闭上眼睛正闭目养神,突然一丝极其细微的声音传来,王羽立马摸剑喝问:“谁,快现身。”随即,从帐篷的角落里走出来一个黑衣人,只见他一面摘掉面罩一面走了过来,竟未发出半点声响。
“阁下可是残月?”王羽问道。
“不错,王将军好耳力呀,我就是王影。”黑衣人答道。
“哦,不知王总旗深夜找我有何贵干呢?”
“权当叙叙旧吧,你这些年过得也不容易。”王影淡淡地说道。
“不知王总旗可曾见过我?”王羽疑惑道。
“不怪你,我第一次见你,你还是襁褓中的婴儿,自然不认得我。”
王羽闻言努力压制住内心的情感,“请王大人不要拿本官开涮,有事请说吧!”
王影依旧面不改色,“那年我十二岁,侥幸进入残月逃过一劫,父亲故意赶走你们母子,而后让我设法搭救。算下来王辉一脉,仅存你我了!”
“哦,看来我该叫王大人一声兄长了?”王羽笑着说道。
“大可不必,你我二人活下来不容易,今日就不必相残了,看过这封信,告诉我你的选择。”王影说罢便丢出去一封信。
王羽接过信看了起来,看过信后王羽表情怪异,问答:“你们自以为能掌控我吗?”
“不,王景也没想过要掌控你,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怎么做?”
“我可以拒绝吗?”王羽冷冷地说道。
“如果你实力够的话,你可以试试。平心而论,你的神机军是用了不少新玩意儿,但现在不是徐元的对手,你拦不住他,更何况,群龙无首之下!”王影顿了一下,“我和你想要的其实一样,天下……太平!”
王羽沉默半晌,最后把剑拍在案上,“我的条件,释放禁军降卒,不要再有人死!”
“我替那位答应你,多保重吧!”说罢,王影便不见了踪影。
三日后,徐元率军接管京城,司严胁迫王鸿退位,率领百官投降。
十月初三,王恒率军回京,徐元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恒率百官祭祖,正式加冕称帝。
王恒登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姓,全国皇室宗亲之人全部改姓为玉,“景”字则成了国讳,遂下令改景城为京城,改景州为兖州,全国凡是涉及“景”字的地名、人名全部更名,相比上几任帝王登基后屠尽兄弟的做法,这些举措反而更容易接受。
玉恒利用诡部在全国造势,疯传王景得国不正,弑父夺位,骨肉相残,而玉恒乃是真龙天子,仙童下凡,是救百姓于水火的大圣人,大肆收拢民心。同时,不断拉拢官僚集团和世家大族,封官许愿,一时间玉朝人民对玉恒的崇拜无以复加,勾栏瓦舍,市井酒肆处处都有以玉恒破敌为内容的评书、话剧上演,恒家军更是被演绎成了天兵天将下凡,导致青年参军热情空前高涨。
随即玉恒改组军队,抽调恒家军精锐改组御林军,以四万恒家军为基础,重组禁军,九万禁军降卒经过甄别筛选后,大部留用,其中发三万禁军前往凉州戍边,定期轮换。同时为补充军队员额,在全国征兵,但条件却极为严格,各地勤王的军队即日启程,发回原籍。
利用诡部改组残月,王影任诡部总旗主,一应设置照旧。玉恒令诡部接回自己隐藏多年的两儿一女,分别为玉祥、玉瑞、玉曼,册封长子玉祥为太子,入主东宫。
封杨夫子为国师,任翰林院掌院编修。因三侯拥立有功,李师改任凉州尉,赏万金,徐元加封太师,赏万金,刘乙加封建威将军,总领辽州兵马,统管边地之事。军中将领皆有封赏,对于战死士卒,无论隶属哪方,均按照为国殉职给予抚恤。王景、王鸿等人,誓死不改玉姓,被幽禁在诏狱之中,虽是囚禁,除了看押严密之外,吃穿用度仍按正常供给。司严投降后,主动请辞,告老还乡,颐享天年。
如今玉朝最大的危机就是国库空虚,此次动兵将王朝数十年的积蓄用了个精光,现在就连皇室开支都已是捉襟见肘,如今阵亡将士的抚恤、伤残士兵的治疗、凉州的战后重建,这些都是巨大的缺口,一时之间就连官府的开销都成了问题。
为此,玉恒以身作则,首先下令削减皇室开支,减少用度供给,一切从简。令各地效仿恒州新政经验,重视实业,发展商贸,疏浚河道,广开财路。更难能可贵的,玉恒主动放低姿态,照会和、武、丹三国,表明玉朝愿世代与各国交好,增强信任,互相削减边地驻军,另外派遣使节,广泛设立边境互市,不断命诡部派人游说各国权贵,一时间边地和睦,商贾往来其间。此令出后,全国的偷境商人仿佛一夜之间消失了,相反的全国竟多出来几百万商人,这巨大的改变使商人的地位直线上升,已经不再是作为劣等公民的存在了,更有甚者,通过“举贤良”的方式当官入仕,名利双收。
玉羽更是乐见其成,将恒州的许多官员派驻出去,宣传恒州经验,利用海运大肆开展海外贸易,不断收购各州的矿产资源,顺便再将恒州的商品特产推销出去,一来一回,恒州的商贸地位在全国稳坐第一把交椅,不少年轻人纷纷前往恒州,只为见见世面。此时的恒州可谓玉朝第一大州,吃了亏的王羽斥巨资将晓风撒遍全国,将天机军发展到五万人,更是借着海运之便,藏下了一支水师,这便是玉恒教他的,凡事必须留有后手。
眼看一切越来越好起来,玉恒却始终放心不下两件事,一件是国史之事。玉恒派杨夫子主抓修史之事,杨夫子从翰林院供奉和礼部选拔人才,王羽推荐张延益,使得张延益成了国史的主要编纂者。
第二件事就是三国之事,自打三十万禁军被玉恒消灭之日起,和、武、丹三国就不断骚扰玉朝边境,开放互市也只是缓兵之计,彼此都心照不宣地囤积物资,互派间谍,窃取情报,上至军事布防,下至贸易底价,只要价钱到位,都可以搞到,诡部、晓风、无名客混迹于各国边境,火并和摩擦的发生愈加频繁。
玉恒清醒地认识到,玉朝与三国之间终有一战,甚至与三国一同开战,刘乙家底那么雄厚,是时候让他出点血了,这样的玉朝还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一个无可撼动的伟大帝国,是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朽文明。照此发展下去,时间站在玉恒这边,以恒家军为基础组建的二十万禁军已然成型,只是还需要好好磨砺磨砺。
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王景背对着夕阳默默坐着,过惯了忙碌生活的他突然闲起来反而老得更快了,如今头发竟已花白了大半。
“皇兄,我来看你了。”玉恒昂首阔步地走了进来,“你这小院怎么没人打扫呀,下人们都干啥呢?”
“嘘,静,让我一个人听听落叶的声音。”王景示意道。
“皇兄,你这是越来越神叨了,不想听我说说好消息吗?”玉恒走了过来。
“不说了,我念叨一辈子的事,都未能如愿,这位子,你才刚坐几天呀?”王景平静地说道。
“是呀,不过不遂你愿的事,并不一定就不遂我愿。”玉恒边辩解边挨着王景坐下,像极了小时候二人嬉闹的样子。
“坐在这位置上,就总不能遂愿!不光是我的,你的,还有别人,全都一样!回去吧!让我静静!”
“酒放门口了,哪天想痛快了,自己去拿吧!”说罢,玉恒头也不回地走了,出了诏狱的小院,此刻地平线的太阳正对着他,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玉恒眨了下眼睛,喊道:“起驾,回宫。”
(本书上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