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静默生长

此时,指尖拂过一本本练习册,从初接时笔迹里的迟疑,到如今纸页间流淌的笃定思考——这无声的蜕变,记录着我和四四班同学们共同走过的数学时光。犹记起点,我们像一艘需要校准航向的小舟,在数字的海洋里略显迷茫。而此刻,船舱里已充盈着探索的微光与求解的细语。

一、 破冰:从“怕做题”到“想明白”

我知道,扭转局面不能靠疾风骤雨,需要细水长流的浸润与策略。课堂,成了我的主战场,更是孩子们思维成长的苗圃。

“慢”的艺术:一个基础概念,我会拆解成几个小台阶,用生活化的例子、有趣的数学故事甚至小游戏去演绎。比如学习“小数加减法”,我们化身“消费达人”,在虚拟购物中感受“点”的魔力。让抽象变得可触可感,是点燃兴趣的第一步。

“错”的价值:鼓励同学们大胆地在课堂上拥抱“错误”。不再回避错误答案,而是把它们变成珍贵的教学资源。鼓励表达,珍视每一次思维的碰撞。孩子们渐渐明白,犯错不是终点,而是通向“想明白”的必经之路。课堂氛围,从小心翼翼变得敢于质疑、乐于分享。

“活”的练习:基础薄弱的孩子,巩固“地基”的练习像搭积木一样有成就感;学有余力的孩子,则挑战一些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智慧果”——开放性问题、生活应用题、动手操作题。让需求各异的同学都能在挑战中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 陪伴:那些“看不见”的时光

我们有自己的“隐形战场”。一次次俯身低语的点拨,一行行作业本上的温暖批注,都在为思维的小苗默默培土。

三、 蜕变:悄然生长的力量

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它发生在:

那个曾经一上数学课就低头的男孩,开始勇敢地举手尝试;

那个总说“我不会”的女孩,在小组讨论中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

课间,孩子们会自发地讨论一道题的多种解法,争论得面红耳赤又乐在其中;

课本上工整的书写多了,尝试不同方法的痕迹多了,“老师,我还想到一种…”的声音也多了…

同学们面对数学的眼神,渐渐变得专注、好奇,甚至闪烁着挑战的光芒。课堂变成思维的溪流在碰撞、交汇、奔涌。那份对数学的“畏”与“疏离”,正在被悄然滋长的“趣”与“自信”所取代。

回首这一年,没有惊心动魄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深耕细作。对每一个思维火花的珍视,对每一份点滴进步的真诚喝彩,汇聚成了推动班级向上生长的力量。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内在的潜能,点燃求知的火种。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舒展眉头,敢于思考,乐于探索,眼神里满是对学习的热情与自信——这份悄然发生的蜕变,便是对我所有付出最深情的回响,也是教育路上最动人的风景。

教育就像养花,有的花早开,有的花晚开,但只要你耐心浇水、修枝,终会等来满园芬芳。那些熬过的夜、长出的斑和家长聊过的深夜电话,都会变成同学们眼里的光,未来他们一定会记得有个“不放弃”的陈老师。

四(4)班青竹班

如翠竹挺立,意气风发;

如新笋破土,势不可挡! 

虚心有节,挺拔向上,是我们的信念; 

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是我们的目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